浓缩观点 在光鲜的科技创业故事和暴富神话背后,是混杂着对金钱和权力欲望的一个个背叛朋友和被朋友背叛的故事。 Twitter时代,人人都有话筒,这怎么可以不让我们离事实更近?遗憾的是,尽管Twitter和它代表的时代在某些时刻、某种程度上确实做到了这点,当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未对现实有着本质上的改进。 提到Twitter,几乎人人都知道杰克·多西,多半也会提到他的另一家公司Square,并无一不表现出崇拜之情。这位打扮时髦的70后,是各种媒体的常客,被安上了"Twitter 之父"、"传奇连续创业者"、"硅谷奇才"的称号,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个史蒂夫·乔布斯。然而《孵化Twitter》这本书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 正如这本书的副标题"一个关于金钱、权力和朋友的真实故事"所示,在光鲜的科技创业故事和暴富神话背后,是混杂着对金钱和权力欲望的一个个背叛朋友和被朋友背叛的故事。 在这里,杰克·多西并非是"Twitter之父",只是Twitter的几个联合创始人之一;他担任CEO后无情地开除了另一名联合创始人诺阿,这位既是多西最好的朋友,也是第一次提出Twitter这个主意的人;并且多西其实并非一个称职的CEO,一度将公司弄得岌岌可危,才最后被董事会踢出门外;他根本没有参与到Twitter之后几年的几轮融资以及成长、盈利过程,直到复仇成功将另一位联合创始人埃文从CEO位子上拉下来。 书中的杰克·多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连一直支持他的好朋友比兹在最后都看不下去而跟他决裂。最终这位赢得名与利的来自路易斯安那州的年轻人,失去了当初一起共患难的所有朋友,孤零零地住在他购买的旧金山豪宅里。 这简直是科技版的"罗生门",同一段历史却有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书里的一段话解释了造成这种反差的原因: "在过去,历史总是由胜利者书写的。但在Twitter时代,历史由每个人书写。胜利者则变成了一群用最洪亮的声音来讲述他们版本的故事的人。" Twitter时代,人人都有话筒,每个人都是一个媒体,每一条推文都是历史的一个碎片,这怎么可以不让我们离事实更近?遗憾的是,尽管Twitter和它代表的时代在某些时刻、某种程度上确实做到了这点,当绝大多数情况下并未对现实有着本质上的改进。发生在这家公司自己身上的故事再明显不过了。 杰克·多西就是那个拥有最洪亮声音的胜利者,他擅于运用传统媒体,又精于Twitters这种新兴工具,并且不在乎自己喊出来的信息是真是假,当杰克·多西版的Twitter历史一次又一次被写出、被流传时,Twitter其他人的其他声音都被淹没了。 那位前不久才跪谢联想杨元庆的好莱坞影星阿什顿·库切(Ashton Kutcher),曾经在Twitters上与CNN展开了一场竞赛,看谁最先获得第100万个粉丝,结果库切胜出。他激动得说,"在这里每个人的声音都可以和媒体网络一样有力"。如果他指的"有力"是粉丝狂欢式地去注册follows他的话,这确实可以,只是媒体网络真正的力量并不在此。 这本书本身即是证明,像书的作者、《纽约时报》专栏作者尼克·比尔顿(Nick Bilton)这样的人和他的工作,并不会轻易被Twitters上的一个账号代替。新闻业有句流传很广的话,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 其实这句话只说了一半,新闻是明天历史的史料,最后的历史会变成什么样就看是谁在打扮了。比尔顿这样的记者充当了两者之间过渡的一个角色,这本书既不像新闻那样喧闹和易碎,也没有传统史学那样严谨,但至少在Twitter时代,它打捞了许多被声音大的胜利者所淹没的事实,也许它也存有偏颇,但已经是个了不起的进步了。 库切可以凭借着个人的大嗓门战胜CNN,Twitter却不能取代CNN、《纽约时报》这样的媒体。固然新闻业已经受到Twitter 们的冲击,但越是在喧嚣时代越需要有能力为明天写历史的人,越是在狂热欢呼的人群中越需要冷静。对互联网本身而言亦是如此。 自互联网诞生以来就从来不缺乏理想主义的乐观情绪,这在Facebook和Twitters诞生、爆红的社交网络时代更为浓烈,它们的成功神话,让那些信仰技术的人更加坚信用一个主意就能一下子改变世界、颠覆传统。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反而恰恰越是外表看上去激动人心的理想主义,在内里越是有见不得人的肮脏勾当。 对技术能带来进步的信仰并非意味着这种盲目的乐观。凯文·凯利曾用一句话解释:并非只有乌托邦才意味着进步。对无论何种技术而言,在带来好处的同时也会带来几乎同等的坏处,只是相对好的技术所带来的好处比坏处多出那么一点1%。只是这一点那些嗓门大的人未必会看到,或者看到但未必愿意说出来罢了。 孵化Twitter 作者: [美]尼克·比尔顿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策划机构:湛庐 一个在挣扎中生存的博客平台Odeo,一小撮龙蛇混杂的无政府主义者员工,经历了怎样的涅槃,摇身一变,成为纽交所最闪耀的上市企业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