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论教师的心理学素养


  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是教师依据心理学规律,调节自己的教育行为,以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教育能力,是一种专门的经验系统。——Psy525.cn
  1.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教育是一个不断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形成品德和完善人格的过程,是学生目标心理状态与当前心理状态之间矛盾运动的过程。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学会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从根本上说,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就是教师解决学生山理矛盾的教育能力,其主要功能是调节教师的教育行为。[来源:黑龙江省鸡西实验中学校园网www.jxjyz.com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
  2.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主要调节教师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专门的经验系统。它的专门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由于学生的心理矛盾十分复杂,教师只有掌握学生心理变化发展的规律.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因此,教师的心理学素养不可能通过自发的教育经验积累而获得,只能通过索统的专门训练才能形成。其二,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是由适合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构成的。教师的心理学素养经验系统中不仅需要必要的描述性知识,还需要一定程序性知识。
  教师心理学素养的结构
  教师心理学素养应由以下两个方面构成:
  1.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观念系统
  我们把由心理学观念构成的心理结构称为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观念系统。主要包含两类心理学观点:一是关于教育目标的心理学观点(简称教育目标观)。它主要是教师关于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最终目的和基本前提的基本观点。教师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教育目标观,才能对学生心理矛盾进行整体分析,把握其主要矛盾。二是关于教育方法的心理学观点(简称教育方法观)。教育方法观往往是伴随教育目标观而出现的。如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育的观点、学生学习的准备性观点等。教师如果具备了正确的教育方法观,就能明确教育程序设计的基本思路,自觉地评价教育程序的可行性。
  2.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实践系统
  解决学生具体心理矛盾,是确立并执行教育程序的活动过程。我们把调节这种活动的心理结构称为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实践系统(简称实践系统)。解决学生具体心理矛盾一般要经历心理诊断、教育程序设计和操作三个步骤。相应地,实践系统由三个子系统构成:一是心理诊断系统。它的作用是分析当前存在的心理矛盾,确定矛盾的性质。在心理诊断系统中,心理诊断知识是关于各种心理矛盾的具体特征的知识;心理诊断技能是教师发现学生当前心理矛盾的具体特征的心理学技能,如观察、测量、数量分析等。二是教育程序设计系统。其作用是选择解决当前心理矛盾的教育策略,并将所选择的教育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操作步骤与要求,以形成完备的解决心理矛盾的操作程序。程序设计系统主要由教育策略方面的知识、关于各种心理矛盾相互关系的知识以及教育程序设计的技能构成。三是操作系统。它的作用是根据解决心理矛盾的教育程序,进行实际的操作活动,使学生的心理矛盾得到解决。操作系统主要由各种心理学技能组成。例如,教师谈话的技能、设置问题情境的技能等。
  教师心理学素养的形成过程
  教师心理学素养形成,遵循由实践到认知,再由认知到实践的认识规律,并具有其独特的形式。
  1.由实践到认知,是指教师从对心理学的感性认识出发,通过领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掌握基本的心理规律,形成正确的心理学观念。它有三项任务:一是习得。习得是教师凭借自己的生活阅历、教育经验以及心理学教材提供的直观材料,来理解心理学原理的基本含义。二是联系。联系是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所习得的心理学原理,来分析自己或他人的教育经验和教训,建立心理学理论与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实践经验的联系。三是概括。概括是在建立心理学原理与教师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实践经验联系的基础上,概括出心理学原理的思想内涵,形成一定的心理观念,即形成自己关于教育目标和教育方法的心理学观点。
  2.由认识到实践,是指教师从对基本心理学规律的认识出发,通过运用基本的心理学原理,将心理学的原理转化为相应的教育程序,以解决具体的心理问题,获得实践经验。由实践到认识也有三项任务:一是转化。转化就是教师将所掌握的描述性心理学知识,转化为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程序性知识。具体来说,就是将描述心理现象特征的知识,转化为诊断心理矛盾的方法;将描述心理现象变化过程的知识,转化为解决心理矛盾的教育策略。通过转化,可以使教师掌握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一般方法。二是整合。整合就是教师从自己的心理学观念出发,根据自己对心理问题的诊断,选择相应的教育策略,设计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完整程序。通过整合,可以使教师获得解决学生心理矛盾的实践经验,初步形成以解决各种类型心理矛盾为核心的经验结构――解决学生具体心理矛盾的实际系统。三是操作。操作是执行既定的教育程序,并及时反馈执行结果。在操作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所掌握的程序性知识逐渐转化为熟练化的心理学技能;另一方面,通过操作的反馈机制,教师可以不断校正教育程序,使之趋于完善,并最终形成教师心理学素养完善的经验结构。
  提高教师心理学素养的策略
  1.自我适应能力和自我调制能力
  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引导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教师首先要增强自我适应能力,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积极去适应教育制度和教材的变化,主动适应学生的变化,主动接受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如果没有一种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不具备自我适应能力,结果必然陷入不满、烦恼、抑郁,对一切都看不惯的状态,也无法正确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对策。所以,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调整好自己的心理,适应学生、适应教材、适应社会。
  教师是一种特殊职业,工作对象是未成年的学生。教师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如果教师的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烦躁、易怒、处理问题不理智,或者不能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就会损伤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对立情绪,学生也会模仿教师的作风,养成不良的心态。
  2.识别能力和沟通能力
  我们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经济条件、成长环境、文化背景等各不相同,他们的心理状态、心理素养也不尽相同。同样一种行为,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原因可能完全不同。教师要善于观察不同学生的特点,正确区分问题的原因。在毕业实习的时候,我曾遇到一个学生,常常因违反课堂纪律遭到老师训斥。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我发现这个学生并不是故意同老师作对,而是青春期心理躁动,控制不住自己。对于这类问题,用简单的批评和粗暴的训斥是无济于事的,而应当加以冷静的心理分析和引导。
  要能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出准确的判断,就必须能够和学生相互沟通,让学生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2000年12月有一则报道,一个留级生因教师说他是傻瓜而精神分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成天和学生生活在一起,为学生操心劳累的教师,并没有成为孩子们最喜欢的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悲剧。由此可见沟通的重要。沟通不仅需要耐心、爱心,而且是一种能力。
  3.引导能力和矫正能力
  教师在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同时,还必须具备引导学生和矫正不良心理的能力。首先,对普通性的心理问题要善于提前预防。如教育学生正确对待考试、正确对待分数,端正学习动机,增强适应能力和意志力,处理好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等,防患于未然。其次,要注意不同学生的特殊心理特点,加强重点观察。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
网站目录投稿:雨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