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字


  《蒂姆的维米尔》是一部由Teller执导,大卫·霍克尼 / Tim Jenison / 佩恩·吉列特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一):作为专业人士的一点看法
  为耿直的德州老哥点赞,但作为专业人士不得不指出这种画法有个漏洞,维米尔的画作都是多层间接画法,而不是这种直接画法,两者之间有本质的不同。
  比如画一块蓝色的布,他会先画一层土色、再画一层黑色、再画一层蓝色、再把蓝色亮部提亮.......每画一层都要颜料干透,而不是像蒂姆的方法一步到位。
  片中的几位专家都没有谈到这个问题,所以仍然无法就此得出结论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二):艺术与科学/科学技术
  色彩元素组成系统 如画面逻辑 空间关联 特定功能 主观表现内部可能 科技表达观察处理世界的一种方式,那么艺术是否也是?语言讲述方式不同,本质相同 如何定义科技?艺术? 功能?样式?体制?意念? 隔岸观看角度 将艺术放置环境 未曾进入艺术观查,然而作为艺术家我们该干什么? 1艺术与科学之间的区别,并不等同于直觉和理性之间的区别? 2艺术与科学截然不同? 3化学之于绘画,解剖学之于素描? 4艺术其实是一门科学,而科学也更是一种艺术?这是假说? 艺术有科学部分经验 科学有艺术部分想象 互为语境 语境的构成? 共时?同处?——拼贴 创作画面存在不同的空间 中心 边 上下左右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三):去测量深不可测
  非常愉快的观看体验,想打九分。蒂姆严谨、坚韧、智慧、精准而富有创造性地去解开维梅尔的绘画技巧之谜。
  中间看到蒂姆复原维梅尔所布置的房间时,心里瞬间产生的想法是:如果我们的影视工作者也有条件这样考究,那么影视作品画面呈现的美感一定会高几个阶梯。
  看完全片,心中的感受:不管当时的维梅尔究竟是如何创作的,维梅尔的作品是伟大的艺术品。复刻只要技术,但是创作不止技术,否则我们就不会在拥有如此先进的摄影技术后,依然有那么多难看的影像作品了。
  蒂姆在现代,以他的财富和所掌握的技术,去反推,实践、复制、接近维梅尔的绘画技术,很困难,08年到13年,一场真正的持久战。
  那么维梅尔呢?三百多年前开创了这一技法,在贫寒中,用无比的毅力与耐心坚持完成了这些作品的维梅尔,又经历过什么?
  "深不可测的天才,可以测量了"这部记录影片,就像是两个天才的碰触。如同两个执着的灵魂跨越时空的对话。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四):技术流的顽强逆袭
  2002年,当他阅读到大卫霍克尼的小说时,想到维米尔可能用新型的工具帮助自己,能够画出不同于同时代画家的作品。之后,他花了11年时间让自己的计划变成了现实。
  他不是画家,是发明家,他有分析事物的天赋,很难说他花了那么长时间去重现维米尔的创作,在中途,他说过,如果不是在拍电影,他也早就放弃了。
  在文艺复兴时代,人们并不会把艺术学院和科学院给分开,但是到了现代,人们却要去上不同的学院。他不是一个画家,但是却是用科学的手段,用巧妙的工具重现了维米尔的画作。之前,他请教了洛杉矶的画家、英国画家大卫霍克尼,后来女王不让他看原作,他还特意拍摄了视频,然后他描绘了那幅画作的美妙。
  他先用3D图像模拟,然后在美国的农场重建了维米尔的画室,还找了自己的孩子来做模特,起初没有颜料,他自己磨合颜料还有油,没有十七世纪的透镜,他也自己在车床里做。只能说美国孩子的动手能力都太强了,这些事背后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对艺术的那种认真,真的让人好感动。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五):"作弊"的维米尔,解嗨么
  讲了米国技术流大叔受英国David Hockney书中对维米尔作画方法推测的启发,手动用透镜、反光凹面镜做了一套装置,并且自己用车床做出了全套家具、木条装饰玻璃窗,还原了维米尔《音乐课》的场景及光线设置,以无美术功底的身份画出了高仿原作。从构想到完成,历时将近6年。牛啤!技术宅萌萌的轴出个究竟 以及超强的动手能力都请收下膝盖。
  维米尔的画在18世纪是一股清流,对光线的把控和表现令人赞叹,而这个纪录片告诉我们大师原来很可能是用光学技术来创造了当时的艺术杰作。可能对于很多喜爱维米尔画的人来说,这是个很解嗨的结论,不是靠着天才之眼和神来之笔,维米尔的画只是借助光学手段复制的"摄影术"。不过即便如此,可能戴珍珠耳环的少女也不会因此而贬值:).因为最终艺术的价值还是在于它带给你的感受和影响,与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虽然有关,但是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只是达到目的的方式,而不是结果。现代艺术史上的革命,历次说明了,无论何种表现形式,只要能帮助你voice out你的想法并且能够给观看的人带来共鸣和影响,就完成了艺术的使命和价值。比如马塞尔杜尚那个叫做泉的小便池,沃霍尔的可口可乐罐,到印象派、立体主义,每一次的突破、争议、革命,画得像不像不再重要,是不是你亲手画得都不再重要,what’s in your mind and how you express it is what matters.
  回到技术流大叔的行动,解嗨吗?对原来带着星星眼看维米尔画的人,真的有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利用点小技术,小gadget,不会画画的门外汉也可以拿起画笔创作了,然后,每个人拿起相机也可以进行创作表达了,怎么说都是好事一件。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六):这仅仅是tim的vermeer
  Vermeer可以说是一个传奇的艺术家,而这个纪录片中Tim仅仅通过其geek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他心中的Vermeer。
  通过一个英国艺术家书中提到的暗箱作为灵感,Tim通过思考17世纪可能应用的手段发明出一种简便易行的绘画方式,并通过他的耐力跟动手力身体力行地复原了Vermeer&lt;音乐课&gt;里的场景,并花了大半年时间进行绘画。于是乎,在片尾,通过对比跟实践。片子似乎就得出了结论,图画就是文件,Vermeer几乎可以被认定就是这样作画的。<!--音乐课-->
  ……
  是的,这个片子通过一个geek发明的光学系统来证明了被誉为荷兰17世纪伟大光影艺术家Vermeer的绘画方式。So..Vermeer 仅仅是一个摄影师吗?? 在我看来这样一个临摹式的创造行为仅仅展现的是geek 眼中的Vermmer,而不是真正的Vermeer.
  拿片中出镜率最高的&lt;音乐课&gt;来说,Vermeer通过前景(桌子,椅子,大提琴)把观者与画中的人物隔离开来,这样在画中形成一个私密的小空间。而后通过墙后的画有把这个空间更私密化。而女孩红色的裙子又似乎引导人的视线进行偷窥这个私密的空间。在这个空间内发生了什么?一个女孩跟一个男人,从镜中的空间我们又可以看出,女孩其实是面向男人的,而男人也是面对着女孩的。这样的进一步的窥私安排都是vermeer精心营造的画面空间带来的。不仅如此,艺术家为了营造静谧与吸引人的氛围感,不惜通过使用青金石研磨获得的特有的蓝色与柠檬黄形成对比。vermeer的绘画不仅仅是所谓的人肉照相机画出精致的小画,他精心安排的构图,空间,颜色,氛围,来引导观者出画与入画的观看过程才是其成为艺术家的精华。<!--音乐课-->
  Vermeer是个迷一样的男子,他生前默默无闻,200年后才被艺术史学者挖出来,如今我们对于这位画家的一切几乎都是猜测。他的名是Johannes, Jan 还是 Johan我们都不知道,他画里的秘密也都是后人慢慢考证的。一生只留下35+1的作品却可以齐身世界顶级艺术家只流,必有其合理之处。
  要知道:他画的少女被希特勒挂在房里,他画的风景被普魯斯特称为世界上最好的风景画,他的柠檬黄跟青金蓝影响过梵高,他的背影都可以成为达利的模特…难道这是一个geek式的装置加上人肉摄影机的机械画法就能做到的?
  这部片子不过是Tim的vermeer罢了,不是我的,也不一定是你的.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七):片中的视觉"证据"
  这一条只能通过透镜看见的蓝色的边线可以说很有说服力了
  Tim最惊人的发现要数这架virginal弯曲的下边缘,放在这部纪录片里简直像是维米尔使用了凹镜的铁证。
  于是我拉了几条水平线;concave倒是看不太出,但确实琴的边线不是水平的。
  完全竖直的边线也几乎没有,桌子前沿的线和地面倒是完全水平的。不排除复制品的误差。
  从此看维米尔又多了个角度……
  《蒂姆的维米尔》影评(八):维米尔更是一位发明家
  文艺复兴是一个复杂的时代。从罗马帝国分崩离析后,欧洲进入了一段相当长的黑暗时期,十字军不停地东征,势要夺回被伊斯兰占领的故土,这也是那个时候整个欧洲的伟大愿景。而这一切在最后一次查理大帝与萨拉丁的议和中结束。欧洲人还是没能从穆斯林手中夺回耶路撒冷。从这以后,可能是因为一次次的东征无异于劳民伤财,贵族和百姓们在东征中都捞不到什么好处。欧洲人心里在说:既然远大的理想不能实现,那就不要纠结,开始关注当下吧。从那开始欧洲的一切开始重新起飞,法国人给这段时期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Re(再)naissance(生) 。文艺复兴象征着欧洲的又一次进化,从科学技术,到经济文化,这一时期的一切都在颠覆着人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这部纪录片里讲的Vermeer就是一位颠覆者,在欧洲逛美术馆的时候,与Vermeer的画隔着的往往就是同时期Rembrandt的画作,也许你不知道Rembrandt,但是一定知道那副著名的《夜巡》。也是因为这幅画Rembrandt被告上法庭,然后破产,穷困潦倒的过完后半生。Rembrandt的肖像画技术非常高超,尤其是他在画肖像画中对光的运用,通过画面的高光和阴暗的对比,总感觉他画的不止是肖像画,而能把人物的内心画出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Rembrandt年轻时的自画像,自画像中的他戴着一个有趣的大帽子,立领衬衣和皮毛外衣,一点也不符合当时那个时代的潮流。伦勃朗好像就是一个追逐有趣的人,所以自画像中的他好似因为某些事情嘴角微微上扬,沾沾自喜,好像是对生活充满希望的喜悦。Vermeer虽然也不是当时的著名画家,他的画作在那个时期也不卖不出高价, 但是他画的画跟同时期Rembrandt,Caravaggio的油画非常不同,Vermeer的油画更像是用某种仪器拍出来的画,他的画中更多的是对那个时代的细致刻画,一丝一毫都不放过。在他的画中可以看到象征着东西方贸易的波斯地毯,象征人类对世界开始探索的地球仪,以及象征着生活富足的古典大提琴和羽管键琴。,他的画可以将一般人眼看不到细节都呈现出来,比如室内地毯上的点缀图案,钢琴上的装饰花纹,以及篮筐边缘的反光,这些一般会被别的画家忽略的细节都会在Vermeer的画中原样复制。直到现在大家都很好奇Vermeer是如何铺捉到这些元素,并将这些元素按照该有的比例"复制"到油画板上。
  直到David Hockney ,一位执着于艺术的英国老顽童,他不仅热衷于油画在创作,风格有点像毕加索+梵高+米罗+印象派。可能他的风格还会无限"+"下去,总之这就是他的风格。他对艺术的态度就是玩。某一天他开始对Vermeer的油画产生好奇,于是他通过简易的光学仪器,大概琢磨出了Vermeer画画的技巧。但是Vermeer在创作中真正借助的工具是什么,这是留给很多人的疑问。
  当 David Hockney 遇到了 Tim Jenison,两个人共同被Vermeer的作画技巧吸引,这个疑问才有了答案。Tim是一名发明家,从小喜欢修理各种发声的仪器,Tim修过游戏机,组装过机器人,甚至捡回教堂废旧的管风琴将它们组装成一组有三个声部的大型管风琴。总之Tim对周边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在对Vemeer的时代进行大量调查后。Tim的出结论,Vermeer是利用反光镜,小孔成像等技术完成的画作。这些技术也符合17世纪的科学潮流,那时Galileo才发明了望远镜,威尼斯Murano岛上盛产的玻璃在欧洲大陆流行,大街小巷都是用炮弹磨玻璃的手工作坊,大航海时代驱动着人们对世界的无尽探索。在对技术有了把握之后,Tim最大的工程是复原那个时期的家居摆设,他想要复作的画是《The Music Lesson》,原画中可以看到当时的潮流元素:代尔夫特白瓷水瓶,珍珠耳环,黑白相间的室内地板,镶嵌铁艺的玻璃窗。于是他租了一间仓库将其改造成与画中同样的房间,连琴上的花纹都按照油画上一笔一笔画出,甚至连画中的椅子因为买不到,所以Tim亲手加工制作。Tim对技术的追求不亚于David对艺术的追求,两位的碰撞就好像上天安排,最终经过180天一笔一笔的复制,Tim终于完成了这幅画。完成后Tim哭了,因为那个一直在心中hunting的梦想,终于实现了。David Hokney看到Tim的复作后,坐在轮椅上久久说不出话,将轮椅挪进仔细看画,表情中有自豪,有惊讶,有感动。
  两个老顽童都对自己的好奇心有了交代,也对Vermeer有了交代。If there"s any great merit in this picture as a work of art,It"s Vermeer"s composition and it"s Vermeer"s invention.It"s just been forgotten for 350 years.
  越是像Vermeer这种不按常理出牌的画家,越让我们觉得艺术的闪光点是多么的宝贵。我们身边有也这种不按常理出牌,或者让人觉得不靠谱的人,但是千万不要鄙视他们,也许某天他们会成为那个被后人津津乐道的"Vermeer"。
网站目录投稿:语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