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小学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来说,首要的是要切实转变思想,摒弃改革离我们很远的错误认知。作为最基础的教育阶段,小学教育也需要改变现有的教育教学评价和培养模式,让学生朝着改革要求的方向努力,为日后的中高考甚至职业生涯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对义务教育的影响是系统、全面而深远的,作为小学教育,我认为至少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一要主动适应课程观念的变革。长期以来,我们总在强调开齐开足课程,但事实并不乐观,很多都是有什么条件就开什么课,并没有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家长、学生对此也并没有过多关注。但现在不同了,综合评价将直接和高考挂钩,各界的关注也会延伸到小学教育。因此,学校的师资配备、资源配置必将会围绕学生的需求来进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学校,应该加强对薄弱学科教师的引进和培养,适应改革的需要。 二要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培养常态化的变革。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取消特长招生,高考取消特长生的所有加分,并不意味着兴趣爱好不再重要。原来培养学生特长是为了升学加分,现在注重的是综合素质的提高,孩子会真正去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特长项目。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对孩子的兴趣进行常态化发展和培养,学生的积累越早、越扎实,高中教育改革任务也就越能水到渠成。 三要主动适应课堂管理模式的变革。高考制度改革下的课堂教学,课程选择日益多元化,传统的班级也将被走班制、德育班级等新的形式所取代。其实在很多小学,这种社团模式、走班模式早已经存在。我们要将这种社团提升为具有特色的校本选修课程,搭建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群。在小学教育阶段,这样的选修课程也许还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分层走班课堂,但至少我们能让学生学会选择,逐步适应走班教学这种新的模式,给学生带来改革的一个缓冲。事实证明,校本选修课程的开设也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 四要主动适应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在小学阶段,要建立起一整套科学合理的体系,学生评价模式应从分数转向综合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将品德、习惯、兴趣、特长、学业、社会实践等内容有机整合,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全面性、整体性。要积极探索学科课程的融合,形成大学科概念,建立学生综合知识体系,要将职业规划和职业认识列入学校日常课程。教师要积极转换职业角色,实现从学科老师向育人老师的转换,从教学科知识转换到培育综合素养。 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关键是让不同水平、不同个性的学生能在各自擅长的专业中得到最好的培养。唯有如此,教育才真正回归本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