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1518?1593年),字东璧,晚年号濒湖山人,湖北蕲州(今属蕲春县)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医生,他从小就受到医药方面知识的熏陶。李时珍自幼多病,每次大病都经他父亲精心调治才能转危为安,因此他对病人的痛苦和医药的重要,有深刻的体会。李时珍14岁考取秀才后,三次参加乡试都未中举,于是决定放弃科举,专心研究医药学。 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开始着手编写《本草纲目》。为了写好这部书,尽量减少错误,他特别注意深入实际考察,除走遍自己的家乡外,还到过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拾标本、收集单方,有时还进行类似药理学的试验。例如,为了证实罗勒子能放入眼内,治疗眼翳,他就把罗勒子置水中观察,见它能胀大变软,才肯定了旧本草的见解;又对鲮鲤(即穿山甲,一种食蚁动物)进行解剖,证实其胃中确有"蚁升许"。他的严谨的治学态度,使《本草纲目》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 经过李时珍20多年的辛勤劳动和许多人的热情帮助,《本草纲目》于万历六年(1578年)全部脱稿。 李时珍晚年非常关心《本草纲目》的出版,但这部书于公元1596年在南京出版(金陵版)时,他已与世长辞了。之后这部书被辗转翻刻过30多次,以清合肥张氏味古斋本最精。随着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本草纲目》早在万历年间就已流传日本,并在日本翻刻过9次,以后又传到朝鲜和越南。17、18世纪传到欧洲,先后有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俄文的译本或节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