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初期的医药知识,可能仍处于巫和医不分的原始阶段,到了商代中叶,已经有了初步发展。甲骨卜辞中关于疾病记载的资料有近500条之多。这些卜辞虽是奴隶主贵族们得了疾病占卜疾病能否治好的迷信活动的产物,不过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情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医药卫生的水平。据研究,殷墟甲骨文中涉及的疾病有头、眼、耳、口、牙、喉、腹、鼻、足、趾、产等十多种部位,称作"疾首"、"疾口"、"疾目"、"疾耳"、"疾齿""疾身"、"疾足"等。至于病名,见于卜辞中的有外感头痛的"风疾",有传染性的疟疾等。关于起病的原因,从卜辞看,总起来有4个方面:一是天帝、祖先所降,次是鬼神祟祸,再次是妖邪之蛊,又次是气候变化的影响。治疗疾病的方法,或是由"巫"进行祭祀祝祷等迷信活动,以祈疾病痊愈,或是用药物进行治疗。"巫"除主持占卜和祭祀仪式,以便和人们幻想中的神灵世界进行某种联系之外,还兼给人们治病。就是说,在商代,医和巫、治疗和迷信活动、科学与反科学经常混合在一起,不能分开。 西周时期的医药知识比商代又有进步,首先表现在医和巫已分开了,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医师"总管医药行政,并在年终考核医生们的医疗成绩,来定他们的级别和俸禄。 关于商代的医药知识,应提到汤液的使用。汤液是中药中的重要剂型之 一。晋代皇甫谧《甲乙经》序文中说:"伊尹……为汤液。"伊尹是辅佐商场建立商朝的著名人物,他出身于家庭奴隶,是司厨有莘氏的养子。把汤药的采用,完全归之于某个人物的创造,这显然是错误的,但在烹调食物的过程中,逐渐认识某些动、植物经煎熬后的汤液在医疗方面的效用,则似应为必经之路。"汤液"的传说,还说明了汤液这个剂型的采用是很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