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考研数学疑似泄题事件,再次将考研培训机构"神押题"推上舆论风口浪尖。据教育部考试中心的消息称:经组织有关专家,对视频等材料进行研判,确认所举的例题均与实考试题不同。涉事教师及视频中所提及的老师均未参与2018年研究生招生考试数学科命题工作。 虽然在试卷的印刷、运输、保管等环节中出现过泄题现象,但随着保密制度的逐渐强化,泄题的可能性已经是微乎其微。那些所谓的泄题事件,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忽悠,而那些被点到名的培训机构或老师就可借此扩大影响。但这种忽悠,却危害了学生,损害了考研秩序。要遏制这股歪风,除了法律、制度上要硬起来外,还可以考虑辅以市场手段来管制。 首先,让考生不再侥幸,切断"神押题"忽悠的买方市场。当下,研究生选拔基本上还是靠分数说话,若能考出高分数,尽管有复试环节,被淘汰的概率并不是很大。而研究生培养的"严进宽出",使得大部分学生只要考试被录取了,不出意外就能顺利毕业获得学位。 巨大的利益率让部分考生有了作弊的冲动,也让一些考研培训机构看到了商机。故而,我们可以从市场利益链上着手,改革我国的研究生考试、招生、培养制度。考试不以一纸定胜负,不妨试行社会化考试、多元评价,既看统测成绩,也看大学生平时的学业综合表现,变传统的"严进宽出"为"严进严出"。同时,要加大作弊的代价,不妨将现在作弊禁考1到3年,进一步提高年限。当作弊收益远低于可能的付出时,谁还会铤而走险?没有了买方市场,"神押题"还能忽悠到几时? 其次,大力开展预前教育,进一步压缩"神押题"忽悠的游刃空间。现在的培训机构多是在协议上做文章,如承诺"不过退款""保障协议",但一旦不过并没具体说退多少,况且违法的"保障协议"本身就得不到法律认可,考生即使事后凭协议索赔,也难以得到兑现。 为此,我们不妨通过普法和实例宣讲,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维权意识,让培训机构的稳赚不赔变成收益与风险俱在。另外,要进一步加强试卷保密工作的薄弱环节改革,由各个高校自主命题专业考试部分,让培训机构的"神押题"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再次,加强行业监控,严格执行相关法律,增大"神押题"忽悠的市场运营成本。在禁止"神押题"的市场忽悠方面,不妨对一些考研机构承诺无法兑现、进行虚假宣传等触及法律红线的问题,按照广告法等法规开展查处。此外,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还可以建立考研培训机构"黑名单"制度,公示那些违规虚假承诺的机构名称及注册人,让他们因生源枯竭而自动退出培训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