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管几千万年薪并不恐怖,恐怖的是"零薪酬"还能买奔驰车。 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热衷于观察上市公司高管的薪酬。每当年报公布,关于薪酬排行榜的评论便铺天盖地,最富高管、最穷高管无不成为股评家、股民茶余饭后的谈资。 尤其是在这金融危机之年,大洋彼岸的总统面对高薪养贪的金融业都火冒三丈了,研究高管薪酬更成为全民时尚。 更何况这里饱含"中国特色":2008年,上市公司中竟然有448位董事长放弃了薪酬,比例将近37%。其中包括2008年最穷经理人、ST秦岭总经理王清海,只拿了7920元年薪! 再看看深发展董事长纽曼,这位"最富高管"一年的酬劳高达1598万元。 这样,就形成了一半火焰,一半海水的奇景——以金融、房地产为代表的高管坐享天价薪酬,以马明哲为代表的448位董事长却拿"零薪酬"共克时艰。 人们总是热衷于批评那些"火焰派",不过在我看来,大规模"海水派"的存在可能更让人担忧。因为这种堪称世界公司治理史上的经典事件,在某种意义上是在挑战公司治理的制度底线,而且不能仅仅归结于"作秀",也不能以"讲政治"一概而论,必须要从公司治理的制度残缺予以解释。 仔细分析这448位"海水派",可以大体将他们分成五类: 一是"金蝉脱壳"型的,例如马明哲,放弃薪酬作为个人的示好行为,或可以回避富通银行投资失败等重大决策失误,避免小股东在股东大会上发难; 二是由政府官员兼任的董事长,按照纪律约束,对上市公司的名义报酬实际上分文不取,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体制约束; 三是兼任母公司总裁或其他高管的董事长,只在母公司领取薪酬,对于上市公司的名义薪酬也不予领取,这是"一股独大"股权结构下的奇特安排; 四是本身拥有公司股权,或者在关联企业领取薪酬的高管,实际收入必然高于披露数据; 五是所谓的真正穷高管,如漳州发展董事长庄文海去年津贴收入5000元。由于庄文海并未在股东或关联单位领薪,也未持有公司股权,他就成为A股上市公司中名副其实的最穷高管。 由此看来,除了最穷的庄文海代表的第五种情况,其他情况都是事出有因,无法进行制度化解读。不过,这五种情况都能折射出中国上市公司在激励机制上的制度缺陷。 就公司治理的基本运行逻辑而言,公司高管作为股东的受托者,有义务勤勉努力,诚信经营,以其本身市场定价和为公司创造价值的合理比例,换取股东的委托。对一个股东而言,将自己的资产托付给一个不要报酬的人,其风险显然远远大于托付给一个索取天价薪酬的人。我们可以假想,448家公司的董事长放弃了薪酬,他们靠什么生活?堤内损失堤外补,最终会不会通过某种机制又补回来? 正是基于这种对人性最朴素的担心,在448家公司的董事长宣布放弃薪酬之后,民众的本能反应自然就是这些高管另有收入来源。如此,对于一个上市公司而言,高管"零薪酬"绝非一个好的选择。 类似的,在奥巴马宣布对华尔街高管的"限薪令"之后,并没有得到美国民众一致的赞赏。存在的顾虑是,从长远而言,这种举动更不利于公司的治理。 事实上,聪明的公司都在为公司高管配置豪车、豪宅和游艇。这些奢侈品并不属于高管,不过当这些高管悠然地在维多利亚湾的游艇上晒太阳的时候,股东反而很放心,至少明白公司经营正常、钱都去了哪里。 所以,我认为"零薪酬"可能比所谓的天价薪酬更为可怕。激励是人类一个世纪以来进步的主要动力之一,在某种程度上,更可以视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的主要经验。而伪装的"零薪酬"对公司股东、整个社会并不意味着福音,更可能是对公平和正义的戕害。 编 辑 唐 亮 E-mail:tl@caist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