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故事里的人生七十二岁始学汉语的马维尔


  马维尔是20世纪法国著名记者,他精通多国语言,并不用翻译采访过许多国家政要。1918年,马维尔72岁,他决意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国去采访孙中山先生,但他决意保持惯例,不用翻译,立志用汉语直接与孙中山先生交流,于是,他决定学汉语。
  对于浩瀚深邃的汉语,马维尔一窍不通,他从最简单的汉语拼音学起。当时汉语注音采用的是威妥玛拼音法,没有现代汉语拼音这么清晰准确,学起来特别难。家人和朋友劝他说:"汉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种之一,连年轻人都望而却步,你这么大年龄,是无法学会的,你何必和自己过不去呢?"
  马维尔决心已定,他对家人和朋友说:"我何尝不知道你们说的那些困难,但我更相信我的能力,只要我努力,就一定会掌握奇妙的汉语。"
  从此,人们总可以看到一位又瘦又高拄着拐棍儿的老人,艰难地穿行在华人居住的各个社区,咿咿呀呀地向华人学说汉语,他抓住每一个学习对象,不间断地与孩子、老人、小贩、车夫,甚至是华人乞丐学习和请教。从简单的日常用语到深奥的文言文、诗词歌赋,他一点一滴也不放过。天刚蒙蒙亮,他就在门前的小径上走来走去,口里不断地背诵单词、短语和短句,到后来则整段整段地背诵文章;每天夜深了,他的屋里还亮着灯光,专心地伏案写着什么。有人背后议论说:"这老头恐怕是疯了,不等他学会汉语,他那把老骨头早就散架子了。"
  风霜雨雪,暑去寒来,三年过去了,马维尔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巴黎所有有华人居住的社区,请教了上千的华人,他拄着拐棍儿,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也不知道吃了多少回闭门羹,到了75岁,他终于可以顺利地用汉语与华人交流了。
  1922年,已经76岁的马维尔搭乘远洋轮船,来到了中国广州,专程拜访了孙中山先生。拜访前,孙中山先生建议给他配一名法语翻译,他断然拒绝,说要直接用汉语采访孙先生。
  整个采访十分顺利,马维尔不仅没说一句法语,而且与孙中山先生进行了促膝长谈,采访气氛十分融洽。马维尔回国后,立即把采访内容写成文章,介绍了中国正在进行的伟大变革,为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发挥了积极作用。
  当记者问马维尔:"常言道,人到老年万事休,可您在72岁才开始学汉语,是什么力量支撑着您?是您手中的那根棍儿吗?"
  马维尔回答:"我手上的拐棍儿,是我身体的支撑;我心中的信念,是我灵魂的支撑。年龄并不妨碍理想的追求,目标一旦选定,我就会迈步向前,尽管我年龄大了,走得很慢,但我会一直走下去,直到目标实现。因为我相信我能,所以我就能。"
  作者感言:一位72岁的法国老人,为了能用汉语顺利采访孙中山先生,竟毅然决定学习自己一无所知的汉语,并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实现了目标,令人感佩不已。
  马维尔的成功给我们如下启示:
  启示一:信念是一个人的灵魂支撑,人有了信念,就有了目标和动力。所谓信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同的一种现象、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生存模式、一种价值目标等的信服、敬仰、向往和执着追求。社会是复杂的,每一个生命个体都必须无一例外并无可回避地面对瞬息万变的复杂社会,同时也无一例外地必须做出相应判断和抉择,这就决定了人的信念是一个复杂体系,它具有价值含量多少、正义程度大小、目标实现难易、秉持态度强弱、持续时间长短等多种差别。一个人面对生活、事业,可以有多种多样信念,但在特定时期内,总会有一个强势信念,发挥着主导作用,它支配着人的行为走向,推动人积极行动。"用汉语直接采访孙中山先生",就是马维尔72岁时为自己确立的一个强势信念。这个信念给了他力量,让他拄着拐棍走遍了巴黎的华人社区,让他虚心向孩子、老人、小贩、车夫,甚至是华人乞丐学习和请教,也让他日以继夜地不辞劳苦。马维尔说得很对,是信念支撑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启示二:年龄并不是我们放弃事业追求的理由,即使到了老年,也应该有事业目标。马维尔72岁始学汉语并获得成功的实践告诉我们,人到晚年确定的事业目标,只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只要执着地坚持下去,也不是没有实现的可能。伊能忠敬五十岁开始到东京求学,七十多岁终成日本著名地理天文学家;美国艺术家摩西奶奶,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有惊人的艺术天才,75岁开始学画,80岁举行首次个人画展,都是老有所为的很好证明。由此看来,有理想、有目标、有追求,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当然,年轻人更应该如此,因为年轻人有更多的时间和功夫,实现理想、目标的概率更高。
  启示三: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事业成功永远离不开坚持不懈和艰苦奋斗。"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这是马克思他老人家100多年前说的,信不信由你。
  启示四:马维尔的成功还提醒所有青年人,请不要轻言"为时已晚"。当我们在倡导学习某些知识理论或建议去做某些事情的时候,常听到一些二三十岁的青年人说:"我年龄大了,来不及了。"面对马维尔、伊能忠敬和摩西奶奶,你还敢说你"年龄大了"吗?
网站目录投稿:怜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