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中涓范君养民①,以崇祯十七年②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③。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④,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⑤。而范君固非方士⑥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⑦。为东宫伴读⑧。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⑨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⑩,将尽厥职(11)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12),悬崖之巅,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13)。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14),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启而望,大河(15)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16),伯夷叔齐之所采薇(17)而饿者,若揖让(18)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19),绵上之山(20)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之推(21)之从晋公子(22),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23),宫阙、山陵(24)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之泫然(25)!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顾亭林诗文集》) 注释 ①旧中涓范君养民——旧:指明朝。中涓:本意为宫中主持洒扫之事,代指内侍太监。范养民:明朝太监,明亡后上华山当道士。②崇祯十七年 ——公元1644年。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这年3月,李自成起义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而死。③黄冠——道士装束,这里指道士。④克——能。⑤信而礼之——信任而尊敬他。⑥方士——通晓神仙方术之士。⑦涉猎——粗略地阅读而不务专精。③东宫伴读——东宫:太子所居之宫,这里指太子朱慈烺。伴读:官名,陪伴太子读书。⑨二王——指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⑩走之关中——速往陕西。走:速行。之:往。陕西东有函谷关,西有散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故称关中。(11)尽厥职——尽他的职责。厥:其,代词。(12)太华之山——太华山:即华山。华山西南有少华山(又名小华山)。(13)不隶于宫观之籍——不列入寺庙财产的登记簿里。宫观:道士庙宇。(14)楹——原指堂屋前的明柱,引申为房屋的一间。(15)大河——黄河。(16)雷首之山苍然突兀——雷首山:即首阳山,在山西永济县南,上有夷齐墓,相传伯夷、叔齐于商亡后耻食周粟而采薇绝食就在此山。苍然:形容深青的山色。突兀:形容山高。(17)薇——豆科,多年生草本。偶数羽状复叶,椭圆形,夏秋开花,荚果光滑,有种三、五粒。嫩苗称巢菜,可作蔬菜。(18)揖让——宾主相见之礼。(19)汾之一曲——汾河的一个曲折处。汾河:发源于山西北部宁武县管涔山,流经晋中、晋南等地,至河津(现并入稷山县)西南注入黄河。(20)绵上之山——指介山。绵上:古地名,春秋时属晋国,在山西介休县南介山之下。(21)介之推——春秋时晋国人,一作介子推、介推,曾随晋公子重耳流亡,尝尽艰苦。重耳即位后,论功封赏从亡者,他被遗漏。为自矢清白,偕老母隐居绵上山中。(22)晋公子——即晋文公姬重耳。因遭骊姬之难,流亡在外19年。后由秦穆公发兵护送回晋国,立为国君。(23)太行、碣石之间——指北京,因在太行山以东、碣石山以西。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碣石山:一说在河北昌黎县境内。(24)宫阙、山陵——皇宫和帝王的陵墓。阙:皇宫正门前两旁的建筑物,代指皇宫。(25)泫然——流泪的样子。 赏析 此文作于康熙二年(1663),这一年,作者初历西北,登览西岳华山时,住在范养民曾隐居的复庵。标题"复庵记",语意双关,既记庵名,又寓复国之志。全文分四段:第一段介绍复庵的创建者;第二段描写复庵的自然环境;第三段抒写作者留宿复庵所见所感;第四段说明写《复庵记》的动机。记复庵,其实是记亡国之痛,抒复明之志。 复庵在华山西峰之左,创建者是范养民。范君是在崇祯十七年(1644)李闯王入京、崇祯帝自缢后由宫庭中涓而为华山黄冠。他不是那种炼丹求仙的方士,而是个品格贤良、学识渊博的志士。作者非常强调范君什么时间进山,在什么情况下戴起黄冠,意在说明范养民是一位具有高风亮节的前朝遗民。作者记下"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正表达了自己对范君的爱慕敬仰之情。 复庵高踞"太华之山,悬崖之巅" 。这里,"有松可荫" 、"有地可蔬"、"有泉可汲"," 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说明复庵是避世隐居的幽美境界。虽然写得简略,但以情写景,流露着对这一佳境的向往、赞美之情。最后一句:"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隐含着心向东方故都,盼望旭日东升——明室恢复的意义 。 作者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承上"东向以迎日出",居高临下,眺望东方: 望到"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似乎看到了互让君位的伯夷、叔齐兄弟因耻食周粟而采薇充饥。他们正是范君所敬慕的人物。再向东,望到"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好象看到了介之推跟随晋公子重耳出亡。这位建功立业而不受封赏以至退隐老死的人物也是范君乐意效法的。再向东,望到"太行、碣石之间",那是前朝的皇宫、帝陵的所在地,但"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不禁"相与泫然"! 作者的视线和思绪由近及远,由古及今,深情地抒写了对故国的怀念,对范君的崇敬,以及效法范君不屈节事清的决心。 最后,卒章显志: "作此记,留之山中",让"后之君子" "无忘范君之志也"。激励后人反清复明。 综观全篇,第一段以叙述为主,叙述中饱含激情; 第二段以描写为主,描写中倾注真情; 第三段即景抒情,抒情中层层递进; 第四段说明意图,点示篇旨。全文记事、写景和抒情穿插交融,有机结合。这种写法,不仅展示了事物的形貌,而且能够把作者对事物的认识和感情充分地抒写出来,引导读者饱含激情地认识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