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传健,这个名字在2018年5月14日之前,大概鲜有人知。一部堪比好莱坞大片的事件在重庆飞往拉萨的上空中上演。9000米高空,一块突然破裂脱落的驾驶舱前挡风玻璃,差点让整座飞机的乘客万劫不复。好在整个机组冷静处置,特别是机长刘传健沉着应对,最终化解险情,成功备降成都机场。媒体和网民纷纷称赞,"史诗级的降落"、"中国版的萨利机长"等赞誉纷至沓来。刘传健机长在媒体采访时说的这几句话让笔者陷入思考: 问:在自动驾驶完全失灵的情况下,如何确定的返航方向? 答:这条航线我飞了一百次,应该说各方面都比较熟悉。 问:有想过自己会遇到这种情况吗? 答:已经飞了几十年了,当然做了特别的准备,谁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 刘传健累计飞了几十年,单单这条航线就飞过一百次,针对这样恶劣的突发情况,也早有准备和预案。在突发失压、低氧、低温、狂风、噪音的影响下,他在世界最高山脉的上空稳住了飞机,并且最终平安降落。他是英雄。而英雄的背后,是他几十年来始终如一的专业精神。水土不服 只服专业 能在一个组织内共事,虽然各个成员专业水平各有不同,但整体还处在一个层级上。想让别人真正佩服自己,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许多职场新人或者空降高管都在此事上颇为烦恼。一方面认为自己与众不同,另一方面同事却对自己的能力不买账。如何快速在新环境中站稳脚跟?既然无力应对微妙的人际关系导致的水土不服,不妨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让同事信服。 《三国演义》中最具智慧的人非诸葛亮莫属。他凭借隆中对一举赢得老板青睐,就是这样一位被老板三顾茅庐的人,也在空降新组织后遭到老成员欺生。书中写道,玄德自得孔明,以师礼待之。关、张二人不悦,曰:"孔明年幼,有甚才学?兄长待之太过!又未见他真实效验!"而刘备却说:"吾得孔明,犹鱼之得水也。两弟勿复多言。"老板的偏向让作为老员工的关羽、张飞更是不服。此时恰逢夏侯惇引兵十万,杀奔新野。在一片怀疑声中,诸葛亮调兵遣将,巧妙用计,火烧博望,火烧新野。在赤壁大战中,又让关羽阵守华容,利用关羽义释曹操的举动消除了关羽的不服。从水土不服到众人信服,诸葛亮靠无人可取代的专业能力让自己在刘备集团战稳脚跟。 曾经在网上流传这样一则笑话: "听说你大学的专业是流体力学?" "是的,领导。" "那好,去帮我倒杯水。" "领导,请你尊重这门专业,流体力学是……" "请你谈谈非等熵的稳态可压磁流体力学方程在持续等离子体约束受控热核聚变中的应用。" "领导,饮水机在哪?" 在职场中,总有人自恃名校毕业、硕博学历,认为自己本應该拿高薪、任高职,但在面对本职工作时,却浮皮潦草,没把职业做成专业。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媒体、书籍将人际关系、职场阴谋扩大化。许多类似的文章如《能力再强也不如人际关系重要》《要智商更要情商》。不可否认,做好这些的确有助于工作,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还是将工作做好、做专,追求极致,这才是你谈情商、人际关系的基础。 历史上一开始和领导关系最不好的莫过于管仲,在齐桓公还是公子的时候,管仲就献计于公子纠,让其杀掉还是公子小白的齐桓公。后来在种种因由下,由好友鲍叔牙推荐,管仲成为齐桓公的丞相。管仲顷尽毕生所学,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的改革,助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试想,如果管仲仅凭与鲍叔牙的关系而没有真才实学,即便入齐为官,也不可能得到齐桓公的重用,更不会实现自身的价值。正如管理学家大前研一所说,我们已经不再根据职业来定义专家,决定一个人江湖地位的,是专业。专业的背后是专注 小A刚从海外读完环境工程回来,进入一家软件公司工作。这家公司的主要产品是生产型企业所要用到的环保监控软件,小A主要负责销售,同时上门为客户提供相应的使用指导服务。 小A之前在国外学的一些软件操作技能,和国内的完全不一样。所以,他并不能完全熟练操作公司里的产品,出门和客户洽谈时还得有个技术专员陪同前往。但他并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反正自己已经懂了国外那些更先进的软件,国内的了解一二就可以了,有技术专员在,何必那么费事呢? 工作几个月后,小A对"跑腿儿"的工作越来越没有兴趣,觉得这份低端的工作和他一开始所期望的"技术性工作"有差异,并不是那么有价值,他的愿景是进入产品开发室,做产品开发这样的工作,并有朝一日坐上技术开发总监的位子。 然而,不到一年,小A就在郁闷中离开了这家很有潜力的公司。因为他无法承受更大的业务压力,工作没有起色,眼看和他同期进来的人都越做越好,自己这个"想当将军的士兵"真是怀才不遇了,只能另寻能"一击即中"的地方,在小A看来,何必在这种地方浪费时间呢? 相信职场中像小A这样自认为怀才不遇的人不在少数。他们一方面抱怨伯乐难求,另一方面不愿专注于本职工作。职场上没有不流汗的成就,也没有怀才不遇这回事。据统计,超过50%的职场人在入职后3个月至一年的时间内很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心态浮躁,在工作技能上的累积还很欠缺,往往还没等到一个"突破期"就放弃了,半途而废,错失了提升的机会。如何在低端岗位中收获价值,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加分呢? 机长刘传健,能够平安返航归来,并不偶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平时每次零差错的飞行,是他多次对极端情况下的演习应对。日常的卓然不群,才能成就意外情况下的成功脱险。 如何快速鉴定出一个人是否专业?最好的办法就是看他在突发状况下的表现。你越专业,面临突发事件,应变就会从容和冷静,因为你日常对自我安全感的建设良好。 正是因为几十年的专业飞行经验,才給了川航机长9000米高空上的勇气和镇定,让他选择了最正确的返航路线。根据美国真实迫降事件改编的电影《萨利机长》,在谈到成功迫降时,机长也说:"我不过是握紧了驾驶器而已。"哪里有那么多"史诗级的降落",你今天所有的好运,不过是以前漫长日子里的坚守和专业塑造。 要专业,更要专业精神 管理学大师汤姆·彼得斯曾说过:"一切价值都是由专业服务创造的。"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化。分工越来越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员工是企业的重要人力资源。知识就是力量,人员的知识水平越高,专业化能力越强,代表企业的整体实力越强,企业的价值实现能力也越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以为名也。""药王"孙思邈在解释自己的著作为什么取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时,曾这样说道。他的意思是,人命关天,救死扶伤的价值要比千金更为贵重。医者的专业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不可否认,要把专业上升到精神层面,仅靠个人是不够的。因此,需要企业为员工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还要避免进入以下的误区。 第一,要防止"科班化"。有调查显示,在企业中真正"科班出身"的员工占比呈下降趋势,而企业也越来越需要跨界人才。并非金融专业的就一定要做财务,新闻专业的就一定要做公关。在选拔、培养员工时,对他们不能片面强调"出身",而应积极为"非科班"员工搭建各类专业培训平台,量身定制专业课程,选配培训导师,帮助员工化解"专业贫乏"引起的"本领恐慌"。 第二,要防止"理论化"。经常有员工抱怨,培训课程像老学究念大书,尤其是在培训销售、市场等对外员工时,不宜片面要求具有很高的专业理论水平,而应积极开辟渠道,丰富载体,采取通俗易懂、实操性强的方式为员工解读各种专业知识,将一些枯燥艰深的专业理论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地方话",帮助员工提升专业的理解能力、操作能力、执行能力和落实能力。 第三,要防止"特殊化"。对专业人才的培训选拔不能拿"放大镜"搞特殊化,一味拔高,甚至盲目使用。培训负责人应综合研判专业人员的能力、秉性、气质、潜力等,合理规划培养路径;针对岗位实际,结合企业结构需要,以人岗相适为原则,把专业人才放到最佳位置,注重培养员工的专业精神。要知道,专业会让员工保住饭碗,而专业精神,才会让员工陪伴企业走得更远。 孟子曰:人皆可以为尧舜。同样地,每个人也可以、应该把专业精神"收入囊中"。这个世界,不是那么需要奇迹般的降落,更需要的,是机组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专业的,是每一次起飞和降落,都是零风险的。不要把专业说成奇迹;不要把一个专业的人,过度拔高成英雄,那是对他的不尊重。你只有足够专业,具有专业精神,才能在意外来临时,有能力握紧人生的驾驶器平安着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