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广西地方戏剧发展现状与保护研究


  【摘 要】藤县牛歌戏是广西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是广西梧州市级及广西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牛作为藤县本土的一种传统文化娱乐方式,牛歌戏对当地人民文化生活意义重大,但近年来却面临着诸多发展困境,生存发展岌岌可危。文化是民族之魂,传承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文在实地调研基础上,对牛歌戏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视角探讨牛歌戏的发展路径,旨在为传承和保护牛歌戏提供力所能及的思考和建议,呼吁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来。
  【关键词】藤县牛歌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
  一、藤县牛歌戏的基本情况
  牛歌戏,是发源于广西藤县,流行于岭南两广地区的著名剧种,具有浓烈的的地方特色。牛歌戏由民间舞春牛、祈丰年、元宵歌发展而来 ,清同治县志记,光绪年间,约1875年,在藤县金鸡镇安村"兆丰年"龙会演出《亚赖卖猪》,始称"牛歌戏",成立"兆丰年"戏班。同期,岭景乡篁村成立"同庆堂"戏班,其后,金鸡、岭景、象棋、天平、新庆等乡镇先后成立了牛歌戏班,牛歌戏开始兴盛。尔后七十年是牛歌戏发展的繁荣时期,在这一时期,演出众多,交流广泛,风气甚盛,十分活跃,牛歌戏成为藤县周边地区脍炙人口的民间艺术,成为农民的精神生活与艺術享受的主要形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尤其藤县毗邻广东省,经济特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吸引了大批农村中的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加上电视的普及、VCD进入农村家庭,文化娱乐方式的多样性发展,牛歌剧队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渐渐走向衰落。
  牛歌戏带有强烈的民间性特征,有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艺术个性与艺术形式。牛歌戏以当地方言为唱词,言语通俗易懂,形象蕴藉生动,诙谐风趣。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各角色有固定的台步、动作等表演形式;剧目内容多是民间传说,或是历史人物的先进事迹,皆是在当地,特别是在农村地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故事,蕴含深刻的社会伦理;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唱词文雅,声腔以牛歌腔为主,曲调以宫、微、羽调式为主,偶用商调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牛歌戏表演的特色主要表现在唱、念、做三个方面:唱以《牛歌调》为主,无管弦伴奏,以锣鼓过门,通过唱腔的语气偏重来区分角色;念将藤县白话作为道白,运用有地方特色的俗语;做则吸纳粤剧表演身段,重美感。
  牛歌戏在藤县、平南、容县等区域文化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是广西的"区粹"。牛歌戏于1986年被编入《中国戏曲志·广西卷》,正式被认定为广西的地方剧种之一,于2008年入选第二批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藤县牛歌戏发展的困境
  牛歌戏作为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深受百姓的喜爱,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代表着藤县的地方文化和地方传统,是藤县甚至周边地区文化的中流砥柱。自2008年牛歌戏入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牛歌戏的传承和保护成为一种"官方"工作,政府和传承人共同担任着保护者与发展者的角色。但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外来文化的冲击,牛歌戏仍然陷入了发展危机,一系列问题开始暴露出来。
  将藤县牛歌戏发展面临的难题大致总结为几个方面:
  1.政府缺少资金投入,缺乏行之有效的措施。藤县政府负责组织管理牛歌戏队及相关研究工作,针对牛歌戏保护的主要活动是"文化下乡"活动,举办全县的牛歌戏"戏迷过把瘾"展演。即便如此,对牛歌戏的传承及发展仍然收效甚微。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牛歌戏的专项保护经费,乡镇戏队自费排练、演出,报酬也少,导致演员不稳定、演出设备简陋、演员培训不足等问题,各乡镇剧队想要自发通过其他方式发展牛歌戏更是难上加难。
  2.演员断层、老龄化。随着经济发展,农村青年外流严重,加上现代文化冲击、娱乐方式的转变、新兴媒体的发展和普及,愿意学习牛歌戏的年轻人极少,即使有愿意学习的,也因为收入微薄无法支撑家庭生活而慢慢放弃,因此牛歌戏演员大多年纪较大,缺乏年轻的牛歌戏演员。
  3.没有专职演员,表演水平不高。演员往往是在家务农,表演牛歌戏只是兼职,出于热爱开始学习并表演牛歌戏,农忙时就没有时间培训学习。或者外出务工返乡时跟随剧队学习表演,因此剧队演员不稳定,没有过多时间深入学习牛歌戏提高表演水平。
  4.传播方式单一、原始。现在这个大数据时代,现代媒体更新速度快,日新月异。反观牛歌戏,仍多在节庆、嫁娶和做寿等时演出,虽然近年来也有一些牛歌剧队进行拍摄制作成光盘出售,但仍缺乏现代化的发展途径,使牛歌戏受众范围始终局限于藤县及周边地区,影响范围小。
  三、藤县牛歌戏发展路径探析
  藤县牛歌戏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保护的核心是传统技艺的继承与创新问题,一方面需要继承过去的精华和经验;另一方面需要根据现实情况,明确发展定位,寻求创新之路。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意见》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和传承人。在两个主体之间如何沟通协调并采取行之有效的发展措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在藤县牛歌戏传承与保护的问题上,主要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一视角,以保护主体为方向,对藤县牛歌戏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1.政府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贯穿"人"与"项目",为牛歌戏保护优化政策环境,提供制度保障。
  在区域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重视并加大文化软实力建设是地区抢占发展先机的重中之重。而区域民俗是地方文化软实力提升的重要依托,藤县有包括藤县牛歌戏在内的3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深厚的文化资源,藤县政府应当重视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和保护,加强文化建设,提升文化软实力。
  (1)设立专项资金。资金问题是藤县牛歌戏面临的首要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府应当充分利用非遗文化资源优势,加大文化资金投入,增加公众参与渠道,使资金的来源和用处都得到有效监督,"好钢用在刀刃上",让保护与传承牛歌戏的各类合理的活动不会因为经费问题而夭折于萌芽之中。
  (2)重视人才培养。政府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创造良性的文化生态吸引和培养人才;还应提供人才的发展平台,给他们稳定而活跃的发展环境。例如县文化馆可鼓励人们学习牛歌戏,招聘优秀牛歌戏演员组建专职牛歌戏班,,充分发挥传承人的作用,积极培养和扩大传承人群,进行专业的表演培训,提升牛歌戏演员的表演水平。
  (3)开展文化研究,积极与地方高校展开合作。政府应当认识到社会力量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重要性,地方性高校拥有雄厚的教育资源和大批的人才,在地区文化研究中贡献了重要力量。应当充分利用高等院校和专家的力量,一方面通过高校专家学子文化研究为保护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与实际经验相结合,制定适合当地情况的保护和发展机制;另一方面,吸引青年学子学习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鼓励他们加入到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来,扩大牛歌戏保护人群。
  (4)鼓励牛歌戏及本县其他非遗项目转型。政府应注重将传统牛歌戏发展产业化,鼓励牛歌戏等非遗项目对原有技艺进行创新性研发,抓住互联网、新媒体等发展机遇,采用"互联网+牛歌戏"模式,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扩大牛歌戏等非遗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一带一路"新形势下,广西有着巨大的战略优势,伴随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政府应当抓住良机,重视将牛歌戏等地方非遗这一文化元素融入当地旅游开发中,提升当地文化旅游吸引力。
  (5)创建良性文化环境,吸引社会资源参与保護。当今社会风气轻浮,泛娱乐化趋势严重,功利性思维比较普遍,政府的政策对文化建设至关重要。政府可以协调各政府部门和社会各方力量,通过一系列的激励政策,吸引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保护牛歌戏的工作中来,各方合作,形成合力。
  2.传承人要履行个人责任,积极传承,谋求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活态"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具有非物质性、活态性。非物质文化遗以"人"为载体,是要活态传承、活态发展,强调掌握非遗技艺的人的重要性,更体现为对传承人的保护。传承人是非遗的文化主体,只有传承人的实践才能保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正是传承人的存在和发展,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鲜活而恒久的生命力。
  (1)提升自身牛歌戏表演水平,创造经典作品。目前的牛歌剧本情节模式固定,内容也比较老旧,题材缺乏新意。因此,传承人更应当加深对牛歌戏的研究,提高自身表演水平,创作出更具艺术价值的经典作品,才能增加牛歌戏的吸引力,扩大受众,为牛歌戏发展增添活力。
  (2)重视培养下一代传承人。所谓传承,即承历史之精华,传乎未来光大。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理严重,浮躁的人越来越多,师承这一传承方式愈发困难,需要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半途而废的风险。由于目前牛歌戏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培训式,这种模式有规模大、集中性强等优点,传承人亦可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优中择优。
  3.政府与传承人要加强联系,相互协调,共同保护。
  在传统文化难以发展的今天,行政力量的介入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政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起主导作用,调查中我们发现,往往政府与传承人之间关系封闭、沟通不畅会让非遗发展陷入"自生自灭"的无力状态,一方面传承人的诉求得不到满足,发展想法难以实现,另一方面政府又无法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政府应当明确文化建设的职责,传承人也要时刻关心牛歌戏的现状,双方相互协调,别让任何一方在保护牛歌戏的道路上踽踽独行,共同承担起传承与保护牛歌戏的重任。
  在当今普遍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娱乐化的情况下,如何合理的继承和保护藤县牛歌戏这样的地方传统文化,并进一步开发利用,让这些灿烂而宝贵的传统在这个新的时代以一种更加健康的姿态活下去,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藤县在线网:《藤县牛歌戏》,2013. http://www.tengxian.ccoo.cn
  [2]中国戏曲志编撰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西卷》[M]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年版
  [3]李燕霞:《马四:牛歌人生》[J],《广西城镇建设》,2013年2期
  [4]黄懿:《广西藤县非遗"牛歌戏"的现状分析与保护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S1期
  [5]单丽琼、刘昭:《新形势下政府在"非遗"保护中的职能作用探究》[J],中国市场,2016年第24期
  [6]苑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之忧》[J],探索与争鸣,2007年第7期。
网站目录投稿:念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