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精神分析的发展


  若以1895年弗洛伊德的《癔症的研究》一书作为起点,精神分析运动业已跨越100多年的历史长河,然而其发展却并非一帆风顺。精神分析在其创立之初并不太为人们所接受。譬如1900由弗洛伊德出版的被后人视为"二十世纪人类大事记的开端"的《释梦》一书,首印仅仅600本,却花了8年时间才卖完。直至1909年,应霍尔之邀,弗洛伊德等人到美国参加克拉克大学20周年校庆,与詹姆斯、铁钦、卡特尔等名家会面,并做系列演讲,才使得精神分析逐渐被国际社会所公认。两次世界大战又促进了精神分析的快速发展,因为战争造成人类的巨大心理创伤,迫切需要心理安慰与治疗。20世纪50年代,随着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发展,精神分析受到严峻的挑战。1990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发表了《弗洛伊德已经死去》的封面报道。不过,神经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又为精神分析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精神分析学家们力图借助神经科学使精神分析科学化。1999年《神经—精神分析杂志》创刊,2000年国际神经—精神分析学会成立。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获得者埃里克.坎德尔(Eric.Kandel)主张把现代神经科学与精神分析结合起来,打造精神病学的"新知识框架"。这也正是弗洛伊德曾经的梦想。2004年马克.索姆斯(MarkSolms)在《科学美国人》杂志上发表《弗洛伊德归来》一文,阐述了现代神经科学为弗洛伊德理论找到的诸多证据。2006年美国《新闻周刊》做了《弗洛伊德并未死去》的封面报道,这正是针对1990年《时代》周刊报道做出的积极回应。——Psy525.cn
  由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既是一种潜意识的心理学说,又是一种治疗心理疾病的学派与方法;还是一种将神经症的治疗方法拓展为审视人性的有效工具的划时代的创举。它最初是从神经症治疗实践中产生的,逐渐发展成为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一个主要流派,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二大势力。后来精神分析又逐渐超越了心理学范畴,扩展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广泛涉及到:心理学、医学、生物学、哲学、逻辑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历史、神话、宗教、法学、语言学、叙事学、符号学、现象学、解构主义、文学、电影、绘画、艺术等等极其庞大的领域;开创了一场人类思想文化运动,成为一个无所不包、影响广泛的"弗洛伊德主义"。目前,经过一百多年发展的精神分析早已成为一种常识、成为我们文化记忆的一部分,梦、性、潜意识、冲突、力比多、移情、恋母情结等普遍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话题。因此,2006年杰里.阿德勒(JerryAdler)在美国《新闻周刊》上发表了《弗洛伊德就在我们身边》一文。正如他所说:"在过去的一个世纪,弗洛伊德是我们文化的重要推动力。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弗洛伊德如幽灵一样在我们周围徘徊了一个多世纪。"
  精神分析的两个基本主张:潜意识和性本能;精神分析在现阶段的三种解释:心理治疗技术、心理学理论、思想文化。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发展历程是一种不断分裂与整合的过程。其整合过程就是不断地克服片面性、极端性从而逐渐地走向互相吸收、融合的历程,表现在它的不同发展阶段之间、其内部的各种模式之间以及它与外部诸多学科之间的相互吸收与融合。精神分析运动的整合逻辑与其发展逻辑相一致,也循着内部整合与外部整合两条路径。内部整合路径是指精神分析内部的各种模式之间的整合,即对驱力或本能、自我、客体关系与自体模式之间的不断整合,包括雅可布森的自我理论整合、克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整合、科赫特的自体理论整合和米契尔的关系理论整合等。外部整合路径是指精神分析与外部邻近学科,如社会学、文化学、哲学、语言学、医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整合,包括社会文化学派的文化理论整合、存在精神分析的人本主义理论整合、拉康的语言学理论整合和神经科学的科学化整合等。回眸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历程,无论是内部整合还是外部整合都推动了精神分析运动不断向前发展。
  精神分析的后期发展
  精神分析就这样在弗洛伊德的工作下向前发展,其进展正如我们前面所提及的那样。大约在十多年的时间内都是弗洛伊德一个人在那里单打独斗。1906年,瑞士精神病学家布劳莱尔和C·G·容格开始成为精神分析中的活跃分子;1907年,精神分析的拥护者们在萨尔茨堡召开了第一次大会;很快地,这门年轻的科学无论是在精神病学家中还是在普通人中都已成为兴趣的中心。在德国,由于其对权威的病态渴求,精神分析的引入没有为德国的科学增添荣耀,甚至还使布劳莱尔这样一位精神分析的冷静的支持者转变为强烈的反对者。但是并没有来自官方的指责或解散以阻止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或外部扩张。在随后的十年中,精神分析远远地扩展到了整个欧洲范围并开始在美国极度流行,而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普特南(波斯顿)、恩斯特·[BAIYU1][BAIYU2]琼斯(多伦多;后期在伦敦)、Flournoy(日内瓦)、费伦齐(布达佩斯)、亚伯拉汉(柏林)以及其他许多人的提倡和运作。由于一些人对精神分析的诅咒促使其支持者们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国际性的组织,该组织于当年(1922)在柏林召开了第八次内部会议,现在已包括维也纳、布达佩斯、柏林、荷兰、苏黎士、伦敦、纽约、加尔各答以及莫斯科等地区性组织。这种发展甚至没有因世界大战而中断。1918至1919年,布达佩斯的AntonVonFreud博士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出版社以出版与精神分析有关的杂志和书籍。1920年,M·艾丁根博士在柏林开了第一家精神分析诊所,公开使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治疗神经病患者。目前正在将弗洛伊德的主要著述翻译成法文、意大利文和西班牙文,这说明在拉丁语系的国家中对精神分析的兴趣也是与日俱增。在1911到1913年间发生了两起分裂精神分析的运动,其目的显然是为了消解精神分析中那些令人不快的方面。其中一个运动(由C·G·容格发起)致力于寻求与伦理标准的统一,剥夺了俄底浦斯情结的真正意义而仅仅让其具有一个象征方面的价值,在实践中忽略了对遗忘的揭示,也即对我们所说的幼年时代这一"史前"期的揭示。另一个运动(由维也纳的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创始)——以其它的名称表达了许多精神分析的概念——比如压抑就以"男性抗争"这一非性欲化的特征表达出现。但是在其它方面它远离了无意识和性本能的理论,而致力于把性格和神经症的发展追溯到"权力意志",通过过度补偿的理论来全力考察由"器官发育不良"而产生的危害。这两个运动以及它们系统化的理论结构都没有对精神分析造成持久的影响。很快人们就清楚地看到,阿德勒的理论与之企图取代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几乎没有共同之处。
  精神分析更近期的发展由于精神分析已成为一个有大量的观察者参与的工作领域,所以无论是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它都有所发展;遗憾的是这些发展只能在本文中一笔带过。自恋力比多理论在压抑性的自我中的运用是最重要的理论进展。人们把自我看作是自恋性力比多的蓄水池,对象的力比多贯注从中涌出也可以在这里被重新灌入。利用这一概念就有可能对自我进行分析,并在临床上将心理神经症区分为移情神经症和自恋性障碍。就前者而言(癔症和强迫性神经症),主体控制大量的力比多以使其尽力寻找外在的移情对象,分析治疗的进行通常由该过程组成;另一方面,自恋性障碍(早发性痴呆症、妄想狂、抑郁症)的特点则是从对象撤回力比多,所以这类人很少能接近分析治疗。但是在对这些仍被看作是属于精神病的病症的进一步研究中,其可治疗性的缺乏并未阻止精神分析有一个最富有成效的开端。
  精神分析在弗洛伊德死后以及二战结束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主流是由于美国的强大和安娜弗洛伊德的关系将强调自我的流派壮大成了精神分析的主流,同时由于二战流亡的法兰克福学派成员、主要是弗洛姆、马尔库塞和边缘的霍妮到了美国,新文化派事实上也和自我派合流了,这导致美国在二战后至今为止都是精神分析主流,奥地利为首的德语系精神分析彻底衰亡。在精神分析组织内部,后来逐步走向前台的是英国克莱因、温尼科特创立的客体关系派以及美国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前者的依托是儿童精神分析,后者的专注对象是精神病人,所以并不撼动精神分析的主流。精神分析后来的大变动主要是拉康和其他创立新方法的分析家的分裂。拉康是法国人,也搞的是法语系精神分析,由于此人思想功底强于弗洛伊德,行动又很文艺,最终遭到了同时代精神分析组织的驱逐,自成一派,号称拉康派。拉康派在精神分析内部影响不大,主要的影响是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家,我们熟悉的福柯、德里达、德勒兹这些后现代思想家都是他的学生或者半个学生,在这个意义上,拉康派很厉害,培养的最出色的人杰显然远远超出于其他流派。今天的大学者阿兰巴丢、齐泽克都是拉康派的。我们所知道的心理治疗的多数流派都出自精神分析,认知治疗的两位创始人之一和人本主义的全部开创者都是精神分析家,家庭治疗则完全是精神分析技术的部分应用加催眠辅助。在美国,由于理论的停滞和组织的过于严格,在七十年代有很多精神分析家都试图突破精神分析寻找出路,才有了如今心理治疗的百花齐放。
  作者简介:
  吴芳
  已帮助过
  12人
  入驻年限
  8.9年
  预约咨询
  私聊
网站目录投稿:晓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