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编制部门信誓旦旦地说,本县市教师不缺编;一边是教育主管部门叫苦不迭,教师缺编严重——这是不少地方出现的怪现状。 两部门的意见出现分歧,甚至相左,问题出在哪里?我认为,出在核定教师编制的方式上。编制部门依据区域内学生总数,按照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总量,而教育主管部门将这块"蛋糕"切到各学校时,则出现了差额,不能满足每所学校对教师量的需求,更不用说质的需求。 究其原因,编制部门在核定编制总量时,没有考虑三个方面的缺编情况:一是学校特殊性缺编。有的学校规模小,学生人数少,班额小,如果按照师生比核定教师编制,则不能满足学校对教师的需求;如果按照班生比配备老师,或二者结合,就要挤占其他学校的编制。二是学科结构性缺编。无论是乡镇学校,还是城区学校,都存在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三是教师临时性缺编。核定教师编制时,几乎没有考虑教师的病假、产假甚或伤亡等情况,但实际上,因各种原因而临时脱离岗位的教师时刻都存在着。 在核定教师编制时,几乎不考虑班生比,只依据区域内学生总数,按照师生比核定教师总量,这种核定编制的方式虽然简单,但过于粗放,即使核定的教师编制总量充足,也不能解除学校教师缺编的困扰。 因此,教师编制核定需要精准化,精细到学校,精准到学科,精确到编、岗的实际差距。也就是说,既要考虑学校特殊性缺编,也要考虑学科结构性缺编,还要考虑教师临时性缺编。 如何才能精准化核定教师编制?广东省推进实施的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值得借鉴。按照中小学教职员编制标准,根据学校布局结构调整、班额、生源(含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等情况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学、教学点,按照生师比和班师比相结合的方式核定。这种核定方式避免了规模较小的学校和教学点挤占其他学校的编制。 此外,为缓解教师编制紧张,广东省加强了公办中小学临聘教师管理,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统一标准、统一招聘、统筹调配临聘教师,所需人员经费由本级财政核拨,确保临聘教师与公办教师同工同酬。统筹调配临聘教师,可以缓解学校学科结构性缺编、教师临时性缺编的压力。 教师编制核定能否做到精准化,既与地方政府重视教育的程度有关,也与教育主管部门主动争取政策支持的力度有关。因此,教育主管需要做好两门功课:一是摸清区域内各学校教师的家底,包括各学校、教学点的教师需求总量,以及各学科需要的教师总数,做到数据准确、详实;二是主管部门据理力争,主动向地方政府做好汇报,用责任感赢得政府的支持,主动与编制部门协商,用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和精准的数据说服编制部门,使之采用更具优势的方式核定教师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