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文化变革引领高执行力


  谈策略的成功与否,除了执行完各项策略步骤外,还应检视执行后的结果是否达成原定的策略目标。在企业界,由于执行不力导致成功策略以失败收尾的例子,俯拾皆是。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者:一是策略本身有问题,因而无法执行;二是策略虽然执行完成,但达不到预定绩效。比如说开发新的产品或进入一个新市场,每个步骤按部就班地进行了,却还是铩羽而归。问题究竟出在哪?
  策略执行失败的原因
  在探究这道课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策略是如何产生的。基本上,策略可以分成3个步骤:一是策略形成 (formation);二是将策略转成各项执行项目;三是将执行结果导入企业本身的运作中。这3个步骤环环相扣,然而企业的领导者或是执行长往往无法洞察自己在这3大过程中,所须扮演的角色及应发挥的影响力,致使策略陷入困境。
  最常见的状况就是,企业领导者或执行长在策略拟定初期,多有较深入的参与,一旦策略拟定完成,便自认责任已了,重心转往新策略的寻找,后续工作便交由执行人员去完成。殊不知,由于高阶主管在执行阶段的缺席,使得执行人员在不知此策略拟定的前因后果下,自然而然地会把这项策略计划当做一般的执行项目来做。
  然而,策略的产生多与市场的竞争环境有关,而环境是变动的,因此,策略也应该是活的。通常,一个策略从拟定好到最终达成绩效目标,约需3到5年时间,在这期间,因应骤变的市场环境,策略势必要能随时因应调整。只是一般企业多缺乏这样的调整机制,以致无法做到随时检视当下环境与策略拟定时的差别,据以做出调整。
  第三种状况则是组织本身的惰性使然。谈企业策略,大部分都带有创新意涵;而所谓创新,意谓某种程度的改变,不论是产品、市场,甚或是组织的改变。但组织有惰性,要其改变诚属不易,可是,这却是影响策略最终成败的一个重要关键。
  新策略需有相应的企业文化
  策略要成功,有3个配套措施要跟着策略做调整:一是组织结构;二是绩效评核制度;三是企业文化。其中,尤以企业文化的改变最为困难。
  企业文化可分成4种类型,分述如下:
  1.控制(Control)导向的文化
  这类型的企业专长在作业面(Operation)与执行力(Execution),他们获致成功的关键在规模经济与低成本。例如:美国零售业大厂Wal-Mart及台湾知名电子大厂。
  2.能力(Competence)导向的文化
  这类型的企业深信,只要做出好的产品,就能吸引顾客上门,以追求技术卓越为最高目标。例如:英特尔或德国汽车大厂BMW。
  3.合作(Collaboration)导向的文化
  这类型的企业会花心力去了解顾客的特殊需求,提供客制化的服务给顾客。例如:IBM或麦肯锡顾问公司。
  4.创造(cultivate)导向的文化
  这类型企业重视员工创造力的培养,期藉此激发员工开发出具独特性的产品或革命性的技术。例如:苹果计算机、3M及美国知名设计公司IDEO。
  这4类型文化在本质上有很大不同,有些甚至相互抵触,例如一个原本非常控制导向的企业文化,是很难呈现出创造导向之企业文化的创新性,因为后者的文化特色就是不怕犯错、管理制度比较自由,为的是要让员工能发挥创造力,这和追求执行力与纪律严谨的控制导向型企业,是截然不同的风格。
  其实,企业文化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的问题。因为,不同的策略需要不同的文化元素来落实。所以,在一开始的策略形成阶段,企业领导者或执行长应该自问:新策略是否适合企业既有的文化?如果不然,就要再问:既有的企业文化能否因应新策略做调整?如果既有文化很难改变,则要思考是否要创造一个次文化(sub-culture)来落实新策略?
  创造新的次文化或新的组织,是企业用来发展新策略时常见的手法,最主要目的在避免新旧文化在同一组织体制里,因为文化冲突而产生效益互减的不良后果。例如:原本是控制导向的企业文化在朝其它类型的文化调整时,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建立,既有的竞争优势反而消失或出现减弱的情况。
  只是,在建立次文化或新的组织过程中,台湾的企业常会出现一个盲点,那就是新的事业组织仍由原企业的领导者来领导,而这些领导者又多半是企业的创办人,习惯以检讨(review)的角度看事情,却忘记了当初成立独立的组织单位,使其拥有比较创新的文化,就是要借助这样的文化环境让新的策略得以执行。
  (摘自台湾《能力》杂志2010年4月号)
网站目录投稿:芷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