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辨证多头认证不兼容


  李克强:"政府要当裁判员,不要老想当运动员。不要总让人觉得‘政府的手闲不住,出现什么都要摸一摸。"职业资格认证多歧路,利益壁垒让一"证"难行天下。
  人间"证"道是沧桑
  "我们是一群农村教师,在紧张的教学之余,还要完成上级下达的繁重的继续教育任务……听说这次我们培训后还要进行信息技术考试。近几年来,我们全体教师都是考了初级考中级,特别是农村学校的一些教师,连电脑都没摆弄过,考了好几次才过关,才取得了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证书,为此不知花了多少精力和财力。现在人事部门又提出了考证要求。政府相关部门为什么就不能协调好这项工作呢?而且每次考试都是和职务评聘、年度奖金相挂钩,我们作为普通农村教师又何敢不从?"
  这是一封在网络上流传已久的公开信,信中的署名为"霞浦县部分农村教师"。2006年初,福建省霞浦县人事局依照上级人事部门的部署,开始在全县范围内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和考试。但让一些农村教师不解的是,他们已于2004年参加了由教育系统组织的全国计算机应用技术考试(简称NIT),并拿到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发的合格证书。但当他们拿着证书到人事部门申请免考时却被告知:两种考试不能互相替代。福建省教育厅曾要求将通过了NIT考试的教师列入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免考范围,福建省人事厅却做出了如下反馈:教育部门组织的考试是针对继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培训效果;人事部门的考试是针对职称评定的,主要是检验应考者的能力和水平,两者不好相互替代。
  类似的事件还有很多:光是计算机应用技能,就有教育部、信息产业部及协会、商业机构等组织的十余类数十种认证,各部门发放的证书互不通用;与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相关的有两种资格考试,分别由国际汉语推广协会和国际认证协会颁证,具体哪个更加权威,各方的说法不一……
  政府部门将各自的职能理了个门儿清,却苦了考证的人:同一类型的证书,为何有多个部门认证?考证难,认证更难!
  资格认证,门道儿太多
  职业资格主要分为执业资格和从业资格两种。执业资格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工种)实行准入控制,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追溯我国的职称评定历史,最早出现的是各个职业系列的职称证,它对应了我国人事管理制度,并将过去的机关干部和事业单位干部与工人区分开来,是干部上岗的"身份证"。1994年左右,有些行业开始出现注册资格管理,国际通用说法即"行业准入"。我们国家最早的注册资格是注册建筑师和注册会计师,这两种执业资格最早与国际接轨,可以与多国互认。
  从业资格则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工种)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是国家为了扩大就业,意欲通过培训,让缺乏技能的就业者获得的应聘"通行证"。近年来,由于管理缺位、认定标准不统一,考
  试合格的大门敞得太开,门槛搭得太低,造成遍地是证,人手多证,证书含金量极低。统计数据表明,全国各类职业资格证书超过1000多种,大致可分为三类:"蓝领上岗证"(如电工维修证),"白领上岗证"(如营销师证),以及"个人技能型"证书(如驾驶证)。仅在上海一地就有超过3000家培训公司,各种认证证书更是五花八门、层出不穷。凡是热门职业,都出现了"证出多门"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认证有近十种,计算机应用技能证书更是多达数十种。然而,拿证的人越来越多,用人单位却挑不到合适的人才,矛盾根源在于证滥于市。
  "多"不是问题,"多头"才是大问题
  各种认证机构的竞相参与,难免造成交叉认证、重复认证。例如:由于发证机构不同,现有的物流职业证书认证包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物流师证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与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颁发的物流师证书,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与饮食服务发展中心颁发的国际物流师证书等。此外,还有英国皇家物流职业认证等所谓"国际认证"及各地区的地方性认证。
  按道理来说,一种认证只能归一个部门管,如果由两个甚至三个部门同时参与认证只会越管越乱。首先,不同的机构或部门的管理标准不一致;其次,权威性孰高孰低无从判断。如:有些考取了二手车评估鉴定师的求职者应聘时发现,自己持有的是人社部颁发的证书,企业却只看商务部颁发的证书,两个机构发放的证书都合规合法,商务部本职是管理商业经营,人社部的职能是职业资格鉴定,就这样,"公说公有理"造成了"多头管理"。可见,"多"不是问题,"多头"才是大问题。多头管理互不通气,让证书越发越乱。
  从根源看,多头管理是我国官本位、权本位的思维在作怪:"谁都想在大锅里捞上几块肥肉吃,油放多少也想由自己说了算。"有些考试尽管与某些部门无关,却也招致部门之间争相揽权。做证书认证也能从侧面印证部门的权力,同时还有"油水"可捞。相关人士对本刊记者透露,有些机构甚至靠着证书的发放和认定创收。如从经费里拿出一部分印刷教材,打着公益讲座、免费培训的旗号,单靠售卖教材创收。报名费、培训费、教材费环环相逼,每一环都能从考生身上捞到不少油水。因为混杂着各种"颜色"的利益纠葛,"考试经济"一词也随之浮出水面。过去,某些省份的相关部门在"考证权力"这方面吃过甜头,也栽过跟头。2005年,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的年度审计工作报告透露,仅仅是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自1989年以来就违规集中各地考试费2.24亿元,未上缴财政专户,并从中支取相关考试费用等1.9亿元。也有不少官员因此落马。原广东省高教厅成人教育处三名官员就因贪污学员报名费、考试费及其他创收所得91万元人民币在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
  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黄新华认为,考试评价体系本属于社会中介的行为,但现在一些考试机构却和政府权力部门成为了"一家人",导致一些政府部门在考试活动中角色错位,这是多头考试、重复考试的主要归因。
  规范职业资格的"沧桑路"
  在我国大陆,职业资格主要由政府统管,获得职业资格需要通过全国统考,考试纪律严格、难度较大,考试流程比较成熟和完善。显然,由政府管理职业资格存在一定弊端。在香港,职业资格主要由行业协会负责,如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律师协会,管理律师从考证到日常管理和监督的全部事务,一旦出现问题,律师协会有权吊销律师的从业执照。
  职业资格属于行业准入,虽然有些行业协会已经开始介入,但其背后仍然是政府推手。本刊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尽管目前提倡将职称管理逐渐从行政过渡到行业,但由于一些行业本身仍未形成自有规范,如撒手让行业协会全权接管,又有可能造成新的混乱。但从发展眼光看,属于行业自律的事务应逐步过渡到行业协会全权接管,政府在着力推动的的同时,还应给予指导和扶持。
  有人呼吁,对资格资质认证去行政化进行顶层设计。李克强总理对"去行政化"强调"政府要当裁判员,不要老想着当运动员。"政府需要做的不只是监管,更在于规范。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简政放权的力度不能减,法规的制定和实施也要勇于冲破利益壁垒。在规范资格认证方面,尤其要梳理职业资格证书,尽量合并同类项,使考证者不再为哪家的证书具有权威性的问题上过多纠结,尽早给"考证一族"减减负。
网站目录投稿:代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