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名小学五年级女生写给妈妈的信,被家长们称为"催泪弹",并迅速传开引发热议。这是一个名叫兰彩妮的留守女孩的家书式作文:"妈妈,我希望有一天我一醒来就看到您在我的身边,因为我非常想您……妈妈,我希望您能多陪陪我!(哪怕)少赚点钱。这样,我就能有更多时间跟您说话了。"(1月7日南国今报) 一篇作文,为何能让语文老师看得满脸泪水?又为何能在家长群引发共鸣和热议?除了是稚嫩孩子真情的呼唤之外,触动人们心弦的,可能还有许多无奈。 作为家长,为了提高家庭收入,让子女不再成为"穷二代",不得不泪别亲人,背井离乡,前往工业经济相对发达的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打工。那些在故乡苦苦期盼与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有着常人无法想象的心酸。 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陪伴和教育问题?如果只给父母们施压,要求他们尽到责任,这是一种苛求,因为打工者也有太多的无奈。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考虑注入更多的社会力量,帮助留守儿童及其家长做些务实的工作。 创造条件,让家长们不需远离家门打工就能达成收入与陪伴两不误。针对在偏远贫困地区尤为突出的陪伴孩子成长与外出打工赚钱的矛盾,不妨由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将留守儿童的陪伴成长与当前的精准扶贫工作合并统筹,如认真研发本地的经济增长点,给以政策支持,大力引进外资或吸引本地成功人士回乡开发等,以保证每个家庭双亲中至少有一个在家庭周边务工。 顶层设计,给打工子弟更多的成长空间。对打工子弟学校,我们并不陌生,它是为解决打工人员孩子随亲就读的一种成功模式。但常有报道,一些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办学举步维艰,学校待遇等始终落后于当地的公办学校。对这个问题,政府应在制度和执行上下功夫,将打工子弟学校纳入整体办学规划,取消额外限制条件,甚至多开些方便之门,让打工子弟可以自然地与父母在一起,在当地就读。 创新思路,给外出打工家长和孩子更多的亲情团聚机会。面对留守儿童与打工家长难以团聚的现实,我们不妨协调用人单位给予打工者更多的探亲时间和经济补偿,也可以利用寒暑假以及其他假期,由打工者聚集地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或由公益单位出面,组织留守儿童来到父母身边团聚。还可以结合当前学校的研学旅行,以家长打工地为考虑方向,带孩子一路研学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