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精准扶贫省际交叉检查,发现有些地方落实国家扶贫政策存在"地域壁垒"——某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就近到相邻县普惠性幼儿园读书,因不符合相邻县农户一卡通存折办理条件等原因,不能同等享受当地的家庭困难幼儿入园补助金。 这样的"地域壁垒"要不得!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湘西考察时就指出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并多次强调、反复叮嘱。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持大扶贫格局等。 对贫困户,既然已经精确识别,接下来,就应该精确帮扶,这是精准扶贫的关键。帮扶的责任主体是谁?按照"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就教育扶贫而言,学生学籍所在地政府、学校肯定也要担负起相应的帮扶义务。不能以这些学生没有当地户口、不符合当地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办理条件等为由,人为设置门槛,无情的将这些本该被帮扶学生拒之于门外。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一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孩子,因相邻县学校离居住地更近,或者因家长外出打工,随亲在非户籍地县接受教育,或随父母到流入地学校就读等,接收县教育部门以及学校要及时摸底了解,精确管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拿出针对措施。对这些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孩子进行帮扶,给他们以温暖和关爱。 这些孩子户籍所在地政府、学校也要及时跟踪,掌握他们的流动情况,主动向流入地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去电去函,告知详情。及时了解他们在外地受帮扶资助情况,对在外地没有获得相应资助的孩子,要做好预算,及时为他们补足资金。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让帮扶政策、资助资金随人走,随学籍流动,切实减轻这些贫困家庭的经济负担。各省也可针对这一现象出台相应政策,以完善原来的扶贫资助实施方案。 只有这些孩子的学籍所在地和户籍所在地政府 "双管齐下",协调配合,精准扶贫的阳光才能真正普照,才不会留下阴影和空白。"保证每一个适龄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才能真正实现。 希望这样的"地域壁垒"能尽快破除,让教育扶贫路上的梗阻变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