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 读书心得 安口镇学校邹丽 一个大国的崛起,需要综合国力的强盛做基础,一个民族的振兴,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创造和发展了多姿多彩的灿烂文明。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唯一没有出现文化断层和割裂的国家。中华文明,用它优美的文字记载了先贤们的智慧和文明,需要学好中文才能和历代先贤们直接对话。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没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文化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勢。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党的十九大全面规划了国家的发展蓝图。关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教育部陈宝生部长用三句话概括了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想法:第一句,覆盖教育的各个学段,从小学到大学,这是"固本工程"第二句,要融汇到教材体系中去,这是"铸魂工程"。 第三句,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自信,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效去驾驭课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得到有效的运用呢?我通过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这本书,通过对传统文化精神、儒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兵家文化等经典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运用的了解,学会了如何发挥好传统文化在当今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作用,通过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校本研修以促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传统文化运用的综合水平,全面地、更好地培养学生,与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共同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一、完美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取向是现代教师素养的灵魂。 现代教育是一种贯穿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面向全体公民的国民性教育,也种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具有开放性、创新性和信息化的终身教育。因此,教师的职业 要求必须与现代教育相适应,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教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知识传授者,更是一名优秀的身教影响者,教师对学生的言行举止、道德观和价值观都起着特殊的作用。1.良好的职业操守是现代教师素养的本质特征 课堂是师生共同活动的重要场所,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代表社会和国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指引。也就是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完成教学任务,还要完成更重要的任务一一教育。教学在课堂上就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直都是与教育相结合而存在的。所以,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样才能体现现代文明的价值取向。 2.热爱学生是现代教师素养的基本条件 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前提。走近学生、了解学生内心是是教师热爱学生的具体表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即学识渊博者为师,品质崇高者为师。学习和运用儒家文化思想中仁爱、博学的传统智慧,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为课堂教学助力。营造传递仁爱、体现尊重的课堂儒家"仁爱"思想博大精深,孔子说过:"仁者,人也。""仁"是人的本质和根本要求,儒家主要包括"亲亲""仁民"和"爱物",从"亲亲"到"仁民"再到"爱物" 体现了仁爱的范畴不断扩充,体现了人类道德水准的提升。"爱人"是"仁"的本质内核和核心。孔子最早以"爱人"来诠释"仁",仁者爱人就是要求人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 关心他人、爱护他人、帮助他人"仁爱"是儒家文化的内核,它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更是通过对天、地、人的深刻思考和体悟而达到的一种人生境界和生命体验。我们呼唤仁爱精神回归校园,构建校园仁爱文化,高擎教育理想主义的大旗,就是为了以学校文化影响社会文化,让学生学会爱懂得爱,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注意构建传递仁爱、体现尊重的课堂教学。 (二)以"仁"树人:确立自主精神,探讨价值本位的课堂 儒家的教育思想,提倡把学习定位为学生自己的事,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去学而教师则应当是"予欲无言"(《论语・阳货》)。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学习儒家经典教育思想不仅可以更好地继承和传统文化精华,还可以指导我们处理好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題。课堂是学生汲取养分的首要场所,也是造就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渠道。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好课堂学阵地,把儒家经典文化运用于课堂教学改革之中,那么就能达到既充分展现个慧,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双赢"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