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月 1 日,《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将正式实施,这意味着南京进入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时代。 垃圾分类,是一项硬性规则,没有人可以绕着走,也没有人可以凌驾于规则之上,成为特殊群体。如何落实好垃圾分类新政,保证落实的效果,是城市面对的重大考验。作为 20 年前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之一,南京有理由把垃圾分类工作做到位、做出彩。城市加强治理,法治化、制度化、系统化推行垃圾分类事务,自不必说。 眼前一大要务,则是唤起市民和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态势。无疑,要想把垃圾分类精准、科学推进,形成良好氛围,取得良好成果,离不开市民和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参与。 对市民来说,成为垃圾分类的熟手,是必有要求。具备垃圾分类的常识,则是前提,也是重中之重。不少人对于垃圾分类心存畏难情绪,这并不难理解,毕竟,垃圾分类是非常专业、科学的事务,"差之毫厘 , 失之千里"绝非夸张之语。垃圾分类容不得"好像是""差不多"的逻辑。市民需要不断投身"专业学习",以领会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窍门,避开那些可疑的陷阱。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你是什么垃圾"的网络槽点所引申出的问题,揭示了识见和素养的参差不齐,以及盲点的存在。亲眼目睹有人被几个简单的"考题"难住,比如把"落叶"理解为干垃圾、把扔厨余垃圾说成可以不破袋。以此推之,对垃圾分类知识懵懵懂懂的人并不鲜见。而任何个体的拖后腿,都将可能造成一个街道、一个片区垃圾分类工作的成色不足、推进不力。垃圾分类,不是哪一个部门、哪一个人的事,需要人人有所作为。这就必须把全民"培训"、全民过关放在前置关口上。现代快报推出"分吧,南京小王划重点"系列报道,提醒市民及时复习、纠错,是媒体所作出的努力。在这个问题上,社会组织可以发挥更大作用。 去年,广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向全市社会组织发出垃圾分类行动倡议,社会组织充当着讲解者、践行者、推动者的角色。据报道,上海目前有 20 多个社会公益组织在参与居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并且借助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发挥社区的作用。北京石景山区社会组织则大力开展垃圾分类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活动,取得明显成效。事实说明,有了社会组织的助阵,城市垃圾分类工作可以更细化、更灵活、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