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美国国家科学院公布2015年新增院士名单,新增美国国家科学院士84位,外籍院士21位,他们来自15个不同国家。在此次新增院士名单中,华人学者风采依旧,共有7人入选。 一直以来,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被认为是美国学术界最高荣誉之一。据了解,改革开放后大陆毕业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总计还不到20人。作为学霸中的"极品",他们是如何一步步攀上学术巅峰的呢?且往下看!(温馨提示:切勿惊掉下巴~) 哈佛大学教授庄小威:当选时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 庄小威,1972年出生于江苏省如皋市,15岁毕业于苏州中学的科大少年班预备班。她是华裔生物物理学家,哈佛大学化学与化学生物、物理学双聘教授,创办有庄小威实验室 ,同时也是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的研究员 ,中科大"大师讲席"教授。 庄小威的研究,主是要探明生物体系中单个分子或单个粒子的运动表现。她曾创造性地将荧光光谱和显微分析技术应用于单个分子,这种崭新的物理手段,使得实时揭示复杂生物过程中的分子个体及其运动步骤成为可能。 2012年5月1日,年仅40岁的庄小威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创造了美国科学院最年轻的华人院士的记录。 清华大学教授施一公:一年内当选三院士 施一公,结构生物学家。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郑州,198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95年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细胞凋亡及膜蛋白两个领域的研究。在Smad对TGF的调控机理、磷酸酶PP2A的结构生物学方面做出过有国际影响的工作。 2013年4月25日,施一公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同年的4月30日和12月19日,施一公又分别当选了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 生物化学科学家王晓东:1978年后大陆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第一人 王晓东,河南新乡人,华裔生物化学科学家,曾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他是试图解密细胞凋亡的终极规律的人,是总跑在分子生物学研究最前沿的学者。2013年,王晓东入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2004年4月20日,41岁的王晓东凭借其在细胞凋亡特别是引导癌细胞凋亡治疗癌症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成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留学美国人员中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的第一人。 斯坦福大学教授张首晟:杨振宁的"任性"弟子 张首晟,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电子工程系和应用物理系终身教授,2011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15年4月29日,张首晟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张首晟出生于上海,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天才"。15岁考入复旦大学,16岁时被选中公派去德国柏林大学学习。20岁投身杨振宁门下攻读物理学博士,32岁时,他就被聘为斯坦福大学正教授。 回顾自己的科研之路,张首晟说,"从小到大,我基本都是由着自己的‘性子’来的"。我看书没有任何压力,完全就是凭兴趣"。 美国普渡大学教授朱健康:高考落榜的美国科学院院士 朱健康,1967年生于中国安徽。国际著名植物生物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普渡大学生物化学系和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首批"千人计划"入选者。 朱健康曾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自爆自己中学一半的时间几乎都是"睡"过去的。他甚至敢直接在课堂上对着授课老师说:"我上课可能会睡觉,这是控制不住的,希望你能理解。"结果,第一次高考,朱健康的总分离当时的中专线还差3分。落榜后,朱健康复读一年,最终考入北京农业大学(现中国农业大学)。他说,"考上考不上名校都无所谓,兴趣最重要"。 和兴趣打交道,朱健康说自己就感觉不到压力了——"每天集中注意力工作4~6小时,其他时间多半就是玩儿"。 他发现部分中国学生的最大问题是"埋首苦读",虽然耗费了数十小时躲在图书馆里,表面上看似很用功,事实上却"不求甚解","最重要的是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