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妈妈你会死去吗面对死亡问题该如何


  "妈妈,我长大了,你就会死了吗……"
  "妈妈,死了就是睡着了、永远都不会醒来了吗?"
  "妈妈,能不能让小狗醒来陪我玩?"
  清明节期间又刚经历了疫情横祸,各种死亡问题直摆面前,当孩子问出这些关于"死"的话题时,你准备好怎么回答了吗?
  一、死亡一直以来都是敏感和沉重的话题,从小到大,父母都会谈死色变,于是"死亡"成为家长与孩子的沟通禁忌。
  死亡,在我国一直是忌讳谈论的事情。白岩松说:"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我想,应该有90%的父母,没有认真跟孩子聊过死亡这件事。
  从小家人、邻居对死亡的谈论都是忌讳的。在我的印象里,死亡是不吉利的,阴暗的,甚至可怕的。如果哪家有人去世办丧事,一般人都会绕远道避开以免沾了晦气。
  对于死亡,它是一件既神秘,又带有恐怖色彩的事件。因为,我们不知道人死去以后的状态是什么,从古至今,没有人再醒过来告诉我们死去后的世界,所谓的灵魂会不会消失呢?死后会不会进入天堂?会不会不小心踏入地狱?对于亡灵世界的遐想,从来没有在人类世界中消失过。两个不同的世界,各自挂念和不舍。
  死亡每个人都会恐惧感,都会有意识地回避死亡这件事情,死亡成了一种禁忌。可回避死亡,它就不存在了吗?
  二、父母不对孩子谈死亡的心理大多是三种情况:
  1、在我们小的时候,不小心在家里说了一句"我要死了",是不是家人会大发雷霆,指着我们骂,说我们乱说话,反应最大的无非就是爷爷奶奶了,因为见多了死亡,年岁大了,心里的恐惧不少,心情沉重郁结,爷爷奶奶又过于爱我们,肯定不愿意白发人送黑发人,加上死字过于不吉利,意味着亲人离世,易想起凝重、忧伤、悲戚、凄白的气氛,无不毛骨悚然。对孩子的提起,自然心急火燎,谈死色变。
  其实孩子不懂什么是死亡,但看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严肃又沉重的表情,她感到非常恐惧,在大人们的眼神里、语气里感受到恐惧。
  不经意间,我们对死亡的恐惧,就这样传递给了孩子。
  2、做父母的,都想会自私地想着,在孩子本该天真烂漫的年纪里,他们不应该背负不属于她这个年龄的悲伤和沉重,童年本身就应该是"天堂般的",要像童话故事里的公子、小姐一样,美好而快乐,作为家长有责任维护孩子的内心,而死亡只会破坏这个童话世界。
  3、孩子还小,对生死不关系、不了解,各种说法不一定能明白,只会增加他的伤痛。但其实很多研究都发现,孩子非常关心"死"这件事情。
  三、要知道死亡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学会面对人生
  对于孩子而言,从出生开始,就大大小小的面临各种死亡问题,小到身边的花草树木,大到鸡鸭猫狗,身边的亲人等,都会激发孩子对于"死亡"的好奇,促使他们关注这个问题。
  在孩子问起时,我们可以说:"每个人生活在这世上,都有不同的路要走,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当然,自己身边的人去了,我们会伤心、会难过,像你现在一样,但是我们不会忘记他,他会一直活在我们的记忆中,死亡并不可怕,我们不会忘记吗,对吗?
  正因为有死亡的存在,才让人懂得生命的可贵,珍惜眼下的每一天,更努力地活着,让我们一起真爱生命,好好活着,过好每一天好吗?"
  当孩子理解死亡才能学会珍惜爱与生命。遇到高考压力过大、表白失败、就业困难等问题就不会轻易放弃生命,而现代,各种自杀、轻生的年轻人数不计数,很多人一边为年轻生命的逝去而感到惋惜,另一边又觉得年轻人为何如此不珍视自己的生命。而这跟我们生命教育的缺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死亡,看似遥远,却又如此接近。有时候最可怕的并不是死亡,而是我们不懂得珍惜有限的生命。
  正确的死亡教育才能让孩子意识到生命的珍贵,接纳死亡这个生命必经的终结点,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善待身边的人。
  四、探讨孩子所能理解的死亡
  1)从动物身上学习面对死亡
  用和宠物的分离来表述死亡,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在「爸爸去哪儿」里,夏克立对女儿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称范本。
  女儿问狗狗去了哪里的时候,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诉她,狗狗年纪大了,去世了,还说自己有一天也会离开。
  在女儿无法接受的时候告诉她,人到了年纪都会去天堂,那里很漂亮,人们会回到最开心的年纪。
  夏天听了之后很安慰,变得没那么难过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实。
  是呀,人会长大、会变老、会去世,就像老奶奶一样,也曾是个小孩子,后来长大变成妈妈这样,再后来头发白了,皱纹多了,成了老奶奶。
  到了一定岁数,每个人都会死的。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适当地给他们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学会珍惜生命。
  2)不要偷换概念,可以直接跟孩子说"死"
  对于死亡,人为粉饰和偷换概念,是很多人惯用的手法,例如:
  他睡着了。
  他离开了。
  他去了天堂了。
  他去旅行了。
  他们不会直接说"死",而是用其他委婉的方式代替。
  然而,这样的委婉和修饰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孩子的恐惧和不安,往往会适得其反。
  孩子会害怕自己或者自己的亲人,会不会就这么"睡着睡着"就死掉了?
  如果家人要出远门,孩子也会惶恐,家人也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是不是也要死了?
  所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坦然直接地描述。
  死了就是死了,和睡着了、去了很远的地方这些,不是一个概念。
  生命就是一场轮回,有开始就有结束,谁都无法避免。只有理解了死亡,才能会更珍惜当下。
  3)允许孩子一起参与料理后事。
  比如家里有宠物死了,让孩子参与计划一个合适的仪式和葬礼,让孩子讨论他们对于死亡的看法,鼓励孩子表达他们与这只宠物共度时光的感受,感谢宠物带来的快乐,一起埋葬宠物,或者制作纪念相册纪念宠物。
  4)和孩子看绘本时聊聊
  《獾的礼物》里,就讲述了獾在临死前给每个小伙伴都留下了礼物,大家想起这些礼物,就觉得好像獾并没有离开。
  这本都是小动物的形象,而且全文没有提一个"死"字。整个绘本也是非常温馨积极,也很适合2、3岁低幼孩子作为死亡教育的第一步。
  我很喜欢这本绘本的寓意,"记住所爱之人,那么对方就不会离开"。
  《爷爷变成了幽灵》、《奶奶的护身符》、《汤姆的外公去世了》等等,也是非常合适的死亡教育绘本。
  五、生死轮回,世间常态。
  关于死亡的话题,我们需要给孩子上一课。有时候,生命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正确的面对死亡。
  你是如何跟孩子解释死亡的?死亡教育你有做过吗?请关注我哦!点击"在看"和"评论",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网站目录投稿:又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