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焦虑是推动我们认识世界的动力


  文/武志红,摘自《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本文由黑天鹅图书授权壹心理发布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绪,焦虑有自己的特殊意义。通过焦虑,我们可以发现人生的局限性,一旦消灭了焦虑,无异于宣称我们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胁,也就毁掉了成长的机会,关键是要摈弃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抵制焦虑的信念,我们承认受到了威胁,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发展。
  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情绪,焦虑有它自己的特殊意义。当我们感受到局限的时候,焦虑就会产生。这时,我们可以通过焦虑,发现人生的局限性,然后或者绕过它,或者化解它,或者超越它……
  相反,一旦我们消灭了焦虑,也就毁掉了这样的机会。
  然而,因为焦虑会令我们难受,所以我们很容易做一些工作,令自己尽可能远离焦虑。
  逃避焦虑会导致许多问题,像比较常见的强迫症、恐怖症等心理疾病,都属于焦虑障碍这一大类。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在《克服焦虑》一书中从关系的角度去诠释焦虑,而且诠释得非常精妙。这里的关系,也即我们童年与父母等最重要的亲人的亲密关系,以及我们现在与情侣、孩子等最重要的亲人的亲密关系。
  影响关系的要素有两点:爱与自由。爱,令关系更近;自由,则令关系保持距离。这两点相互矛盾,而问题也就在这里——只有距离合适的关系才令我们满意,太远或太近的关系都会令我们焦虑。
  与最重要的亲人分离,会导致分离焦虑。3岁前的孩子,如果与父母频频严重分离,那么这个孩子的心灵上会刻下很深的烙印,令他一直陷于深深的不安全感之中。
  如果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只有一个维度就好了,那样父母就可以拼命地去爱孩子,和孩子紧紧黏在一起,令他绝对没有一点儿分离焦虑。
  但问题麻烦就麻烦在这里,如果父母与孩子黏得太紧,孩子也会产生分离攻击。也就是说,他想攻击父母,以与父母产生适度的分离,从而给自己留下足够的独立空间。不过,假若父母喜欢黏孩子,那么这个孩子的分离攻击一定会被严重压抑,因为这样的父母会用各种办法对孩子表示,这是爱,你不应该生气,否则就不是好孩子。
  童年时产生过太多的分离焦虑,会令一个人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让他难以信任别人。然而,童年时的分离需要如果被严重压抑,那么这个孩子也会产生严重的问题,他学不会捍卫自己的心理疆界,也学不会适度地表达攻击性。
  这就是焦虑的两个关键内容:为得不到爱而焦虑;为得不到自由而焦虑。其他的焦虑形式,只是这两个内容的延伸而已。
  譬如,考试焦虑基本上都属于前者,是学生担心考了差成绩而得不到父母的爱与认可;强迫症和恐怖症,多是分离攻击被严重压抑。
  白天,或许你成功地消灭了焦虑,譬如,你动用反恐怖主义的心理机制,成为一个绝对英勇的人。然而,这种消灭,其实不过是把焦虑压抑到潜意识中而已。那么,晚上,焦虑一定会更频繁地出现在梦中袭击你。
  按照存在主义哲学,只要你渴望触及人类、社会乃至世界的真相,那么你会一直焦虑下去。因为,不管成长到哪一层次,你一定会发现新的局限性,这时焦虑就势必会发生。所以,许多哲人越深入这个世界,就越明白自己无知。从这一点而言,焦虑是推动我们认识世界的动力。
  同时,从这一点而言,麻木也有它的道理。因为,永远焦虑的滋味的确不好受,所以许许多多的人宁愿变成一个简单的人,恪守着一些最简单的道理,从而获得梦寐以求的安宁。
  这是一种生活态度:摈弃那种不惜一切代价抵制焦虑的信念,因为这一种信念无异于宣称我们没有受到任何威胁,或不想受到任何威胁。但如果我们承认受到了威胁,就能使拯救的手段得到发展。
  增加心理空间,不"难为"自己,根源上来说是要接纳自己,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改变内心焦灼的状态:
  对自己各种不满意,习惯性苛责自己,透支自己
  挫败感很强,每天都在满负荷前行,越发焦虑
  内心压力非常大,被糟糕的情绪填满,一点就燃
  对别人不耐烦还会自责,挫败感更加强烈
  长此以往,要么作死别人,要么作死自己陷入抑郁,越活越累……而接纳自己说起来简单,真正做到却并不容易。
  向你推荐帮助过1万+来访者的林紫老师,她将把20年咨询经验、2万+小时咨询精华浓缩为《林紫的100堂心理课:过不焦虑的人生》,带你接纳自己、放过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
网站目录投稿:雨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