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太平天国运动如果没有内讧最后能成功吗


  说到太平天国很多网友都知道这个运动其实也还是争议巨大的,虽然最后失败了但是还是有很多的说法的,有的人说其实就是因为太平天国内讧才导致最后的失败的,有的人表示不管内讧不内讧其实太平天国注定是要失败的,那么下面我们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看看太平天国运动如果不内讧看看最后到底会不会成功吧!
  晚清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一度席卷关内的所有省份,给清朝的统治予以了沉重的打击。极盛时期控制了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等省的大部分区域,兵峰一度逼近北京。然而,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在内讧与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下,走向了灭亡。
  过去,关于太平天国的失败,多数人认为内讧是最主要的原因,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外因。而近年来,关于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在某些"学术大师"的引导下,太平天国的形象基本走下了神坛,甚至被妖魔化。"邪教说"不但的被众多文人骚客们反复念叨,也被很多网民挂在嘴上。
  太平天国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当然这个局限性表现在很多方面,诸如军事上的冒险主义,生活上的享乐主义,以及宗教立国不得民心等,绝不是一句两句就可以概括全部。一个内讧是解释不了太平天国的失败的,而一个邪教更不能概括一切的。
  首先,宗教立国确实让太平天国"档次太低"。
  千百年来,中国人骨子里的特征就是官不逼民反,民就不可能反,但凡老百姓能安居乐业有饭吃,不会有农民起义,所以太平天国的失败丝毫体现不出清朝统治者的优越性。封建时代,农民起义借用神学或者宗教起兵很正常。实际上,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也好,还是地主阶级自身的改朝换代也好,有多少不是披着宗教外衣,或者打着天赋神权的名义。无论是早期的陈胜吴广起义中的"大楚兴、陈胜王",还是后来的元末明初红巾军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或是清代的白莲教(天理教)等,宗教色彩浓厚的农民起义何止一次。而地主阶级的改朝换代之后,也都是天之骄子,可以说与宗教宣传没有本质的区别。
  太平天国也一样,依靠拜上帝教起家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妥,虽然现在又很多新时代的大儒们一个一个邪教的评价太平天国,然后引起一群网友开口闭口都是邪教邪教的谩骂,不过在笔者看来,所谓的邪教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来看。别说清朝中期(19世纪中叶),就是当今世界,照样还有很多人迷信仙姑,大仙,而且绝不是少数,何况一个半世纪以前的广西。所以在笔者看来,所谓的文化人们不耻于宗教立国可以理解,但是把宗教直接等于邪教是非常幼稚的。
  在很多网友看来,太平天国的主要领导者自称天父天兄,甚至"天父下凡",所以就是愚昧,就是"邪教",那自古以来的皇帝都自称天子,又是什么呢?显然这种厚此薄彼的观点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但是,拜上帝教毕竟是洋教,拜上帝教说白了就是洪秀全改动教义之后的基督教,不管教义被他改动的如何,总归是西洋人的宗教。而自鸦片输入与鸦片战争以来,国人的痛苦直接来源于西方势力的武力侵略和经济掠夺,国人痛恨西洋是毫无疑问的,在这种大环境下,用所谓的拜上帝教来武装思想,显然是幼稚的,无形当中大大的降低了太平天国政权的档次。
  第二,信洋教也许还没什么大毛病,但是敌视传统文化则是重大失误。
  虽然太平天国在定都天京之后,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保护,改变了起兵之后大肆破坏儒家文化,敌视传统文化的情况,不过总的来说,太平天国还是严重的冲击了传统文化。并且对于传统文化的筛选,太平天国更多的保留了传统文化的糟粕,诸如等级森严,官民不平等,而精华部分却被大量的破坏了。这使得地主阶级与读书人与太平天国势不两立,因而一场反抗清廷的起义演变为汉族人之间的内战,成为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战争。
  宗教立国和敌视传统文化是太平天国运动中两个比较低端的昏招,但是并非是致命的弱点,因为对于多数老百姓来说,关注的不是宗教是外来的还是本土的,关注的也不是孔孟是圣人还是"清妖",老百姓关心的是土地和吃饭问题。所以尽管太平天国对读书人没有吸引力,但是还是有成千上万的农民加入了太平军。
  第三,自身另类的管理制度,严重降低了太平军的吸引力。
  太平天国建立后,在长期的转战中,因为携带了大量的家眷,所以为了方便管理,就设置了男馆与女馆,男女分开管理,即使是夫妻都不能同居,如有"通奸"则是死罪。
  这种制度在流动作战的时期或许没有什么大毛病,但是随着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依旧长期保持着这种不人道的管理制度,造成太平军内部一时间同性恋者不断增加,而因通奸而被处死的人则更多。直到定都天京两年后,因为陈宗扬、谢晚妹事件,杨秀清才假借"天父下凡"取消了男女分馆的制度,但是此前的几年里,只准大佬纳王娘,不准小弟(百姓)同居的制度多多少少丧失了很多民心。
  此外,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也违背了社会正常的发展规律,在一个资本主义都还没确定的时代,就搞类似于共产主义的绝对平均,所到之处,城市变成了城堡,原有的百姓家庭被分开,正常的工商业被破坏,都是违背了社会正常发展的,显然,在这一点上,太平天国的管理制度确实让人捉摸不透。
  第四,军事上的一些所谓的"失误",让太平天国丧失机遇。
  必须要强调的是,马后炮是很多后世学者最拿手的看家本事,同样的,这也是众多太平天国历史学者的看家本事。在很多人看来,打下武昌之后,太平军应该全力北上,或者打下南京之后,应该全力北伐,而不是让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只带了一万多人北伐。在这些人看来,如果定都南京之后,太平军能全力北伐,清王朝就肯定灭亡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清政府主要依靠的是满族八旗,战斗力严重不足,没有众多汉族官员的扶持,大厦将倾。也许吧,不过这种马后炮式的如果并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林、李二人带走太平军的主力北上,那么西征军能否打败湘军,占领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就很难说了,南京能不能保住都很难说。
  毕竟太平军在攻下南京之前,一路上流动作战,并没有占领半座城市,进入南京之后,很快就被清军的江南、江北大营威胁,如果全力北伐,那么打到什么地方才算是头呢?打到北京,然后定都北京,手上只有北京一座城市,就能成功?清朝就一定灭亡?显然是想当然。明清时期,北方经济早已明显落后于南方,优先占领清政府赋税最重要的江苏,浙江,安徽,江西等省,并没有什么毛病。
  所以,偏师北伐并没有问题,问题是北伐军孤军深入,在根基不稳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过快的推向北方,才是最大的错误,不过没有北伐军的孤军深入,西征军能否进展顺利就不好说了。
  太平天国后期,李秀成在安徽无法保障的情况下,异想天开的全力经营江浙,坐视安庆丢失也是一个让人捉摸不透的昏招。面对着湘军自上而下的攻击,在九江丢失的情况下,南京上游的唯一据点就是安庆,安庆不仅是清代安徽的省会,江北最发达的城市,更是南京上游最后的门户。安庆一丢,不但皖北难以据守,下游的沿江也再无屏蔽。湘军的水师可以肆无忌惮的航行于长江干流的各处,调兵,攻击太平军的各个据点。然而就是这么一座重要的城市,主张全力救援安庆的陈玉成却和李秀成没有达成共识,最终安庆丢失。使三河大捷、二破江南江北大营的胜利终究成为了太平天国的回光返照。
  最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自身的腐朽和混乱,是失败的根本原因。
  定都天京之后,太平天国的领导层结束了流动征战的岁月,开始了城市执政,虽然军事上依旧屡战屡胜,但是生活迅速腐化,贪图权利和名位,奢侈糜烂的生活。天王府,东王府等一系列王府迅速建成,大肆选美。
  同时,自称天下男女都是姐妹,要建设人人平等的小天堂的太平天国政权,在定都天京之后,很快就人人不平等了,封建社会的等级森严被太平天国发挥的淋漓精致。天王万岁,东王九千岁,西王八千岁等等,什么王乘坐多少人抬得轿子,什么王能纳多少王娘,都有严格的标准。这种人人不平等的制度,让太平天国自称的要带大家进入小天堂迅速成为了笑柄。
  领导层结束了转战的岁月,过去天天见面,兄弟之间亲密无间的时光也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诸王们各自窝在自己的王府里,天天见不到面,猜忌之心迅速产生,太平天国运动初期的主要领导者——东王杨秀清更是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功高震主的他丝毫没有隐藏自己的野心,不仅对诸王耀武扬威,甚至要仗责天王,最后无知的他借"天父下凡"逼封万岁,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杨秀清的死并没有换回想要的太平,而是迎来了有一个飞扬跋扈的韦昌辉,韦昌辉和秦日纲被诛杀后,满朝文武爱戴的翼王石达开又在洪秀全的猜忌下率领数十万精兵脱离了太平天国的主战场,虽然石达开出走后,转战南北,一定程度上也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不过毕竟让太平军丢失了大量的城池,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除此之外,中外势力的联合绞杀也是太平军失败的一个原因,当然这就是客观原因了,根本原因还是太平军自身的问题。
  总的来说,太平天国运动之所以失败,原因是非常复杂的,这绝不是一个内讧,就能解释一切,更不是一些人津津乐道的"邪教"就可以解释一切的。太平天国运动也绝不是一群无知者眼中的毫无正义性,这些无知者以为否定太平天国的一切就是给清朝统治者最好的洗白,试想如果这场运动毫无正义还能坚持十四年,那么清政府的水平还能有多高?也就别给自己脸上贴什么没有昏君的金粉了。
网站目录投稿:千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