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连痛苦都是全方位的: 在大城市刚打拼得有点成绩,想靠努力挣够首付,却被父母勒令回老家,找个稳定工作,相夫教子; 新婚刚过半年,为了装修琐事,两口子感情都快吵没了,从一开始有聊不完的话,变成如今的无话可说; 你费尽心思写的方案,被老板一句话否定,而他的建议你觉得根本行不通…… 萨特有句名言:"他人即地狱。"人的痛苦,几乎都是源于人际关系,哪怕对方一再强调,"我都是为了你好"。 妻子、丈夫、孩子、父母、老板……为什么这些生活中原本最重要的人,却往往成了我们的苦恼之源?我们又该如何走出人际关系的"地狱",拥有幸福? 今天书单君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对这个问题给出了特别的答案:《选择理论》。 在这本书里,美国心理治疗学家威廉·格拉瑟认为,人们之所以感到痛苦,错不在某人某事,而是我们选错了对待某人某事的方式。 这个世界生病了 为什么人际关系时常让我们感到痛苦? 格拉瑟说,那是因为我们与他人的关系总会掉进"控制"的陷阱—— 要么是你让别人去做他们不愿做的事,要么反过来,甚至,你们都试图让对方做彼此不愿意做的事。比如,吃完饭,你和伴侣都不想去洗碗,但其中一方会对另一方说:"喂,你应该去洗碗,因为我洗过太多次了。" 可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最近,日本著名导演北野武的离婚事件引起了热议。这位"真男人"转让了约合12.75亿元人民币的财产给妻子,然后净身出户。 先不论做法优劣,如果我们研究一下北野武这段39年的婚姻,会发现其中充满了控制与反控制。 在北野武出名前,妻子曾去酒店当女服务生赚钱,来支持他的事业,这在当年是件很有勇气的事情。 两人在1980年同居,1982年,北野武曾想和妻子分手,但没有成功。随后,女方父母偷偷用北野武的名章,给两人登记结婚。 这显然触及到了他的底线。于是两人开始了长达36年的分居生活。其间,双方均婚内出轨,可妻子坚决不离婚。 1994年8月,北野武因为摩托车意外,造成半边面部瘫痪,还是在妻子的悉心照顾下,才恢复过来。 可是,这些年的相爱相杀,换来的却是北野武在采访里的一句:"妻子是世界上最可怕的人"。 < 北野武与前妻松田干子 > 但这段听起来不像话的婚姻,却折射出很多长期痛苦关系的现状: 明明是为了关系更亲近,想让对方变得更好,而尝试控制对方,但这种做法却把对方越推越远。越努力,关系越疏远,越痛苦。 但最可怕的是,人们对这种社交悖论,不但习以为常,还不觉得有问题:你做得让我满意,我就奖励你,你做得不让我满意,我就惩罚你,这样的想法似乎是天经地义的。 比如,孩子不好好做作业,家长就把他关在家里,不让他出去玩。 可结果呢,这只会让孩子更加讨厌学习,也更抵触家长的教育。 家长却认为这是孩子不听话了,于是加大惩罚力度,孩子更变本加厉地叛逆,从原本的不写作业,变成了放学不回家,亲子关系越来越糟。 发现了吗,控制的结果,必然是反抗。我们越是强迫在乎的人,就越有可能失去他们。 这背后,有一种"所有权思维"在作祟。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认为自己拥有他人,就会毫不迟疑地强迫他们听从"指挥"—— 你是我的孩子,所以我让你好好做作业,你就要听话; 你是我的女朋友,所以我不允许你跟别的男生吃饭; 你是我的丈夫,所以你要把工资卡交给我。 控制的本质,是因为觉得拥有对方,也拥有对他支配和控制的权利。 格拉瑟认为,正是这种传统的外部控制心理学,让我们陷入不幸。 事实上,我们唯一能控制的,只有自己。所以,他提出了"选择理论",简单来说,就是不应该让外部的人或事控制,而是要自己选择对待人或事的态度。 举个例子,孩子缠着妈妈买冰淇淋,妈妈的反应可能是:"不行!刚吃过饭不能吃凉的!"这是一种控制的回答,孩子势必不开心,因为他就是想吃冰淇淋。 其实,妈妈可以有其他选择。 比如,给孩子买冰淇淋,让他体会一下着凉肚子疼的感受,学会对自己负责; 她还可以把买或不买的决定权交给孩子:"妈妈可以现在就给你买。但是你刚吃过饭,马上吃凉的对胃不好。所以你想现在就吃,还是午觉睡醒后再说?" 多半情况下,孩子不会再要求现在就吃冰淇淋。 仅仅是因为妈妈、孩子的言行都是自己选择的,同样的情境,妈妈没有生气和愤怒,孩子也没有怨念和委屈。 但很多时候,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他选项,直接选择了痛苦。 为什么你会选择痛苦 "不是痛苦选择了你,而是你选择了痛苦。" 格拉瑟认为,传统的外部控制心理学,不但破坏了原本健康的关系,也导致了无意义的内疚泛滥。 就像男生对女朋友说:"你不要穿这么短的裙子",女朋友一旦反驳,男生就会说:"要不是你是我女朋友,我才不管你。" 但这种说法其实不会让女孩觉得亲密,反而会觉得被控制,被当成所有物。 很多争吵的根源,都是人们认为有责任要求别人,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而一件事情是对是错,我们对它的态度是开心还是愤怒,其实都取决于我们内心的"优质世界"。 这是格拉瑟在《选择理论》中提出的独特概念。 我们眼中看到的大部分世界是一样的,但感知到的现实可能差别很大。比如,同样面对城市的车水马龙,你可能觉得很繁华很热闹,但陶渊明却可能觉得糟透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才是他的优质世界。 优质世界从我们每个人出生后就开始在记忆中组建,它包含了对我们而言最重要的信息,就像内心的香格里拉。 而所有的争吵,都是从批评对方的优质世界开始的。 就像上面提到的例子,女孩夏天喜欢穿短裙,觉得好看凉快,符合她优质世界里的自身形象。而男生不同意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在他的优质世界里,希望拥有一个衣着相对保守的女朋友。 可因为我们习惯了外部控制,男孩在表达观点时就成了:"因为你是我女朋友,所以必须听我话。" 这很难不引发矛盾。 其实说服别人的最佳方法,从来不是控制,而是劝说对方把自己放进优质世界。 比起"你必须听我话",更合适的说法,是说出自己的感受,给对方一个选择。 比如"你穿这么短,很容易走光,我担心你出去被人盯着看,也不安全。要不要考虑换条长点的裙子"。 比起控制别人,最终惨遭对方优质世界的除名,更好的做法,是向对方解释自己的顾虑,不强迫对方做决定,这才是获得对方信任,得以留在对方优质世界的关键。 不论是威胁还是惩罚,我们都无法改变别人优质世界的画面。 同样的,控制自己优质世界的自由,也是别人无法夺走的。 获得幸福的本质,是掌控自己的生活,说白了,就是合理地实现自己优质世界中的画面。 如何选择幸福 幸福和痛苦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选择。 举个例子,上个月你给公司创造了一千万业绩,原本满怀期待,可以得到一大笔分红,结果老板只给了很少的奖金。对此,你陷入抑郁情绪。 尽管这个处境是老板造成的,但格拉瑟认为,你依然可以通过做出更好的选择,来改善自己的感受。比如找老板协商,或者换一份新工作。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接受这个事实,当你意识到这是你的主动行为,你就从被动的受害者境地里走了出来,感受也好多了。 发现了吗,我们是可以通过控制行动和思维,来间接控制感受和生理表现。 也就是说,感受是可以被选择的,而不是降临到身上的。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痛苦无法避免,是因为错误看待了与他人的关系,把自己放在了控制或被控制者的角色。 从控制关系中跳出来的关键,是把外界的刺激看作"信息"。信息不能强迫我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我们也就可以选择忽略或随机应变。 比如,电话铃响了,你一定要去接吗?不一定,那只是一个信息,说明有人想和这个房间的某个人取得联系。 你可以选择去接电话,这不是因为你不得不接,而是你想去接。如果你不想接,那你就选择不接。 真正造成痛苦的是这种情况:你明明不想接,却认为自己别无选择,不得不去接。电话铃明明只是信息,你却让它控制了你。 再比如,长辈说你老大不小,应该结婚了。 如果你把它看成是"催婚",情绪就不可避免地走向焦虑、生气,言语的防御性攻击性都很强。 但你只把这句话看成是一个信息,就会发现自己有很多种选择:向长辈解释,或者装没听见,或者拂袖离去,等等。 相信你会做出得体的选择。 当你不把自己放在被控制的位置上,感受就会舒服很多。 同样地,如果长辈了解选择理论,他的表述也会不一样,可能会变成"侄子你今年已经25岁了,可以考虑下要不要找个女朋友"。 《选择理论》里提出,每个人的个性,都是由刻在基因里的需求强度决定的。 一般来说,人们主要有五种基本需求——生存需求、爱和归属、权利、自由和乐趣。 不同的需求强度,导致人们的个性差异很大,而且早在我们出生时就确定了,不会轻易改变。 比起无意义的指责,想要维持一段关系,更好的做法是: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明确造成冲突的需求差异是什么,想办法解决。 纪录片《人生果实》里,有对神仙夫妻——90岁的津端先生和87岁的英子小姐,自从丈夫退休后,两人就回到了农村。 40多年的耕种生活,50多年的婚姻,老两口之所以能保持感情和睦的秘诀就是:绝不勉强对方。 老爷爷不喜欢吃蔬菜,妻子不会勉强他吃,但每天早上,她会默默把蔬菜榨成汁,帮丈夫补充足够的维生素。 面对做菜随性的妻子,老爷爷也不嫌弃,妻子做什么就吃什么,两人各自用自己的方式体贴对方,经营婚姻。 其实不难发现,很多幸福的婚姻,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着选择理论。 比起控制,想要获得幸福的关系,关键恰恰是放手:承认彼此的不同,携手面对未来。 正如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荣格所说的:"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 人生最可怕的事,不是出现难题,而是错过一个个选择的机会,看着人生逐渐失控。 就像《请回答1994》里的那段话: "这世上没有毫不遗憾的选择,生活也没有正确答案,只要坚信选择的道路就是正确答案,并把它变成正确答案就可以了。" 掌控人生的关键,不靠控制,靠选择。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你也有选择的权利。 毕竟这世上最难过的事情,不是我不行,而是我本可以。 主笔 | melon 编辑 | 黑羊 图源 | 《人生果实》、《校阅女孩河野悦子》、部分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