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要求改变人才的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即变被动的知识灌输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讨论和探索,进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新课标初中物理教学过程强调观察、实验、探究、运用,因此,教学中应突出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解决问题能力。课堂教学上重视课本中的探究活动,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创新。创新教育的任务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造性资源,充分展示每一位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培养一大批富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为达到这一目的,我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以问题统领整个教学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大家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一、应用物理知识,培养学生有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学生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后,会积极主动做好实验, 这时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再指导学生做一些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适当增加设计性实验,并联系专题,分析解决问题。如在学完力学知识后,我就让学生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①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②如何用怎样用天平、烧杯、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③怎样用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④怎样用弹簧秤、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⑤怎样用天平、量筒、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⑥怎样用准确的砝码、直尺、水等测金属块的密度?等等,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让他们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组织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这些实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有利于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化,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智力的开发。教师要在挖掘教材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切入点,这些切入点可以是教学难点和重点、演示实验,也可以是物理学家的创新经历和体验故事,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思维的回答,又或者是学生自己的创新成果的展示,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和创新欲望。教师要善于引导和迁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使其发展成为对科学真理的追求与探索的动力。 二、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提升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必须重视物理的实验教学。物理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科學探究能力的学生。要使物理实验探究教学模式迅速有效地发展起来,教师就应充当知识的引导者。教师提出主题,学生通过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总结。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是实验的设计者、操作者、决定者,有效地锻炼了学生动手的能力,提高了学习效果。一个人,能遵循社会的规律,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从生活中总结出物理规律,这就是物理素养锻炼人思维能力的明证。例如初中电学学习之后,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图,装饰自己的房间。串、并联知识轻而易举地被理解,电路图整洁美观、横平竖直特点,学生容易接受。家庭电路的零、火线的区分被应用在电器的安装上。 由于现代初中阶段物理教学压力增大,教师在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有效开展探究性实验,容易造成教学实践中教学进度的仓促,这就要求我们实验探究型教学只能在小范围内进行,同时,探究实验要求学生、教师都有一定的知识底蕴,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才有一定的自我监控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学会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材上的探究实验是对一些重要定律和原理让学生进行探究并得出结论。但在实际教学中,有的老师却不敢放手让学生去主动探究,而是替学生设计好实验步骤甚至做成演示实验,学生成了旁观者,没有直接参与,不利于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动口,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主体和中心地位,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过程,对未知结论的探索、激发学生的思维状态,认识到这些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从而认识并形成正确的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的实验中,我首先让学生思考:放入水中的乒乓球,从它刚露出水面到最后漂浮在水面上不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重力怎样变化?浮力怎样变化?浸没在水中的体积怎样变化?从而让学生对"浮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当学生从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后,我们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恰当的教法和学法,例如,指导学生寻找、收集资料,让学生来实验、研究,组织学生讨论猜想、主题探究活动等,让学生满怀兴奋与激情,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总之,课堂教学中的创新教育要充分把握学生的创造潜能,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创造的本质是"创新",只要对学生个人来说是新的,前所未有的就行,不必过于苛求。通过实践,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课堂教学气氛宽松、思维活跃,学生的主体性和师生的平等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得到培养,知识面宽,思考问题周密,学习主动性强。学生不仅在学科的学习中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还搞了一些科技活动、动手制作简单的实验器材等。"创新"应从基础教育抓起,并落实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上,要不断总结推广,惟其如此,学生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课堂教学这块沃土上结出丰硕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