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人去博物馆,都满足于"那个博物馆我去过",固有的方式是在橱窗前盯着看看,然后拿出手机咋嚓几下,或者来个到此一游的自拍后就走了。 如果您舟车劳顿到了陕西渭南市韩城市梁家村芮国遗址博物馆,估计眼神在这件素面玉璜的停留不会超过三秒,又小又没纹饰还灰不拉叽,讲解员都不屑于讲解,有何好看的?其实,对于高古玉爱好者来说,这件素面玉璜提供了大量高古玉皮壳形成的信息。 皮壳是什么东东,大多数人对此云里雾里。个人认为,古玉皮壳是玉器所有的表皮特征,包含了切料、修型、打磨、纹饰和包浆五个方面形成的综合特征。商周时期玉器的皮壳通俗地讲,一般有类似和田籽料那磨砂状毛孔的表皮,在光线下散发出的珍珠般柔润厚重的光气。 马未都说,"你随便到西方的各大博物馆去看,永远有一群一群坐在地上的孩子,老师在讲。我们今天是基本没有的,有的话也多是一个应付,比如说各种教育(活动)来了,必须得去,带着孩子遛完了就完了,很少有人从内心里真正地喜爱艺术,觉得艺术是他们生活中非常美妙的一部分,非常少。"有一年,马未都去法国参观中国唐代展,下榻酒店的行李员为他服务,送到房间,微微一笑接完小费,走了。第二天,马未都又见到了这个行李员,只身一人来看展览。他饶有兴致地偷偷跟在行李员后面。马未都看展品,自问算是专业细致,"但扛不住那法国人的慢,他居然在那个唐三彩的雕塑面前要站二十分钟左右,他不挪窝,这叫骨子里的喜欢。" 希冀不远的将来,大多数人到博物馆能够带着审美看、带着疑问看、带着骨子里的喜欢看,看出门道、熟悉历史、体悟文化………… 再来点皮壳图感受些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