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县域中等职业学校生源困境及出路分析


  关键词:县域  职业教育  生源困境
  目前,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教育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但是,中职学校,尤其是县域中职学校的发展依然面临着生源困境。以甘肃省某县为例,县城有普通高级中学2所,省属中职学校一所。2015年中职招生371人,2016年434人,2017年461人。拿招生情况相对较好的2017年来说,当年全县参加中考的初中毕业生总数为2202人,两所县制高级中学总共录取1380人,录取率为62.68%。这样,剩余的822人,应该说也为中职学校预留了很大的招生空间,但实际情况却是中职学校的录取率仅为高中录取剩余人数的56%。分析招生困境的原因,除了近年来初中毕业生的数量有所下滑以外,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生源困境的原因
  1.家长旧有观念的固守
  学而优则仕、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始终是贯穿中国家庭教育的主线。
  2.社会舆论的偏见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对职业学校的鄙视,家长们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很直接地导致了学生的"中职自卑"现象,这也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
  3.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模糊
  如上文所述,来中职的学生大多是因为成绩没有达到普通高中的录取线。那么,这些来到中职的学生对学校及专业的认识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笔者对该校一年级的461名新生做过一份"某中等职业学校新生入学情况"问卷调查,发放450份,回收443份,回收率98%。其结果如下。
  对"你就读的专业是如何选择的"一题,教师推荐占54.3,父母选择占32.4%,朋友推荐占7%,其他占2.6%,个人选择仅占10.7%;在"你选择专业时,对你选择的专业情况了解吗"一栏中,回答不了解的占86.8%,了解一些的占10.5%,比较了解的占2.9%,非常了解的仅占0.3%;在"你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有规划吗"一栏中,回答从来没想过的占89.9%,偶尔在心里想一下的占9.7%,有比较详细规划的占0.4%,有非常详细规划的占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在选择专业、了解专业以及职业规划三个问题中"教师推荐""不了解""从来没有想过"这几个最低层级的选项所占人数比重较大。窥一斑而知全豹,学生自身价值取向的模糊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的招生。
  4.中职招生方式的误区
  (1)"拉学生"成风,教师成了"传销者"。现在,对中职学校来说,招生规模就是学校的生命线。因此,每年春季一开学,校领导就开始开会研讨,并制定周密详细的招生计划。然后让教师们走进中学、走上讲台,像"传销者"一样对学生进行大规模的考前动员。中考后,学校更会分配招生任务,让教师们找亲访友、走村串户,不放过一次机会,不落下一个学生。
  (2)无底线生源大战,催生学生"外出热"。尽管中职不吃香,可中职学校却不少。不仅如此,还有一些培训机构也在和中职学校红红火火地抢生源。在选学校先选地方以及外县外省的学校更好的心理驱使下,一部分家长和学生往往首先放弃本县的中职学校,而去外地就读。于是,在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处在偏远地区的县域中职学校的招生就显得极为被动。
  (3)无成绩录取,学校变"收容所"。中职学校的领导和教师们如此"低姿态"地卖力,学生、家长以及社会为什么不领情?因为中职招生无门槛、无原则,说得不客气一点,只要是能当学生坐在教室里的,都可以成为中职新生的一员。不仅如此,学生也可以在任何时候,以任何身份插入某个班级。中职学校大门如此"宽敞"的效果,便是中职学生的良莠不齐。一方面,越容易得到越不珍惜,这让走进中职学校的学生毫无优越感可言;另一方面,一些在某方面过分出格的学生行为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部分愿意学习的学生,并形成极为不好的社会影响。
  5.中职学生流失情况严重
  以某中职学校2015年招生情况为例,一年级新生为371人,到了二年级便成了294人,仅一年的流失率就是20.75%,再到三年级的273人,总流失率高达26.42%,这对于本就招生困难的中职学校来说无疑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6.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弊端
  目前,某中职学校对在校学生的管理手段有:班主任全程监督,学生会负责两操、自习课和就寝的监督,教务处组织的每学期期中、期末两次考试成绩的监督。当然,这种管理手段本身并没有问题,是当前中小学普遍使用的一种管理手段。问题在于中职学生的特殊性,成绩的约束力在这里已经大打折扣。所以,一个没有学生行为管理与评价的中职学校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也会大打折扣。最后的结果是学生操行表现好坏与否、成绩好坏与否,都不影響他们继续在学校就读。
  综上所述,在县域中职学校招生的这场博弈中,家长观念和社会舆论、学生自身价值的取向、中职招生方式的误区以及学校学生管理与评价体系的弊端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些隐性或显性的因素,导致县域中职学校的招生困难重重、步履艰难。二、县域中职学校该如何走出生源困境?
  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2017年3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社会各界要对职业教育高看一眼,厚爱一分,把职业教育看成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选择和途径。"这无疑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美好的憧憬。的确,在国家大政策之下,县域中职学校要走出招生困境,必须得到政府的大力扶持。
  在态度上,将职业教育与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放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要厚此薄彼;在硬件上,着力解决中职学校办学资金匮乏、实训实验设备陈旧和不足等问题,为师生的技能训练提供更为先进、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软件上,一方面为中职学校配备业务素质较强的教师,另一方面加大职业中学原有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激活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之浪,让中职学校的教师也能够在当地教育领域谋得一席之地;在招生上,出台相应的政策,让中职学校有生可招,并能像普通高中一样基本做到生源稳定。社会的舆论往往是官方的风向标,好风凭借力,有了精良的设备、良好的师资、稳定的政策,即使是处在地理位置不占优势的县域中等职业学校,也会迎来职业教育真正的春天。
  2.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提供全方位的宣传与服务
  很显然,中职招生仅仅靠每年的招生宣传是远远不够的,那么,如何让家长和学生更便捷、更有效、更准确地了解并认同中职学校呢?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信社交模式的普及,为我们的宣传和服务提供了新的契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对学校概况、专业解读、校园文化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對教育教学、热点信息、招生就业等动态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师生及家长也可以通过留言、点评等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宣传,并为职校师生、家长以及社会及时提供高效服务。
  3.改变招生理念,尝试中职院校自主招生
  如前文所述,中职招生的无门槛策略直接导致了中职生质量下滑,并为中职学校的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使中职学校陷入一种"招生难—素质差—招生更难"的恶性循环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职学校生存并发展的源头活水便是生源素质。所以,要走出招生难的困境,还得从招生做起,变无门槛为有门槛,实行自主招生政策,从根本上改变"职校人人能进、职校想进就进"的现状。
  4.革新管理模式,构建基于B/S模式的学生管理系统
  打铁还需自身硬。在严把招生关口之后,下一步要做的便是学生管理的多元化、精细化和信息化。
  (1)实现学生管理与评价的多元化。这里的多元化管理体现在班主任主要管理、任课教师参与管理、学生会辅助管理、家长直接管理、个人自主管理、企业管理几个方面。多元化评价体现在班主任负责综合评价、任课教师负责学科成绩与上课操行结合评价、学生会负责平时操行评价、家长评价、个人自评、企业评价(只适用于就业班学生顶岗实习阶段)以及大赛和德育加分项几个方面。最终形成一个人人有事管、事事有人管、管理有成效的多元化、精细化管理网络。
  (2)构建基于B/S模式的学生管理系统。基于以上管理方法,采用B/S模式,设计出符合学校现实情况的学生管理系统,构建一个稳定便捷的电子办公平台,使学生、教师,各管理部门有效地结合,在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健全学生管理制度的基础上提升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5.彰显地域特色,鼓励教师尝试校办企业
  2016年6月,甘肃省委组织部、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下发了《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离岗创业有关问题的通知》(甘人社通〔2016〕49号)的文件,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离职创业。中职学校办学性质本身就较为特殊,完全可以有效结合当地的地域特色,并充分利用学校的专业课程,尝试校办企业。既为教师创业搭建平台,也为中职生现代"学徒"的培养提供空间,同时还发展了学校的专业建设。
  6.打开绿色通道,鼓励毕业生回校就业
  专业课教师的紧缺,也是困扰中职学校的一大难题。而打开绿色通道,鼓励毕业生回校就业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最好办法。这样既满足了学校紧需专业课教师的需求,也可以解决部分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同时也在学生和家长中间形成了良好的社会舆论,为学校以后的优质招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振华.B/S 模式高职学生管理系统研究与设计[D].天津: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005.
  [2]林潼.试论农村职业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2(2).
  [3]谢革新.县域中职教育发展困境的经济学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09(9).
网站目录投稿: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