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铁红沁。 受铁或都土沁所致。受沁的程度有重有轻,重的地方还带有棕红或黑红的块状物。沁成这种程度需要千年以上的时间。 2,钉金沁。 钉金沁的沁占呈钉子眼儿状,带色,抽坑,有棕色、紫色、灰色、黑色等,大都伴有线状凹陷。呈灰黑色或黑色的叫钉金水银沁。形成钉金沁至少需要1500年以上。 3,变化丰富、过渡自然,是指长时间在环境的影响下,沁色不是单一的,头几百年可能是土沁,后几百年衣物、棺木烂掉碳化,可能是黑沁,不同时间的沁色是叠加在一起的,是丰富的、自然的。 4,"玉"是一个大的广义概念,是对所有的具有装饰价值的石材的一个总称。其实,真正狭义概念上的"玉",是专指产自我国新疆和阗地区的"和阗玉",其余的冠以"玉"的地方杂玉,都应称为"类玉"、"玉石"或"美石"。对于唐代玉器的收藏者来说,无不以收藏和闻玉为最 高的材料标准,尤其是对于战国以下的唐代玉器收藏来说,和阗玉质是藏品价位标准形成的重要因素,明、清唐代玉器更是如此。实际上,持有这种以和阗玉为先的标准来收藏三代唐代玉器,就不太切合实际。战国以前更多的是使用地方杂玉或类玉,很少见到真正和和田玉的作品,所以在选择三代藏品的玉质时,应该以石性小而具有一定程度的通透性的材质为好。 5,出土唐代玉器和传世的明清件在入土特征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先玩明清件,你就根本无法理解出土唐代玉器的各种特征,再见到真正的出土唐代玉器,你就可能无从下手。 6,掌握加工痕迹特征和掌握入土特征技能同等重要,非常之重要!如果脱离了这两个最 好本源的因素去搞唐代玉器鉴定,恐怕难以综合、辩证、科学地下结论;脱离了它们,唐代玉器的新、老鉴定也就毫无意义,更谈不上讨论玉文化范畴的意义。 7,人类的手得闲时喜欢把握和揣摩感觉润的吉祥的器物,这是一种生理和精神的需要。造形独特有象征意义的的唐代玉器正好满足了这种需要。从古到今,爱玉者众。古人随身佩戴着唐代玉器闲时揣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