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浅论互联网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供给侧改革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贫困生所表现出的时代特征以及传统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都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应通过提升教育者互联网运用的综合素质,搭建资助育人APP应用平台、健全服务体系,将大数据分析引入工作、创建资助育人数据库,吸纳社会力量、整合资助育人资源等途径进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实现高校层面的引领性供给、优质性供给、精准性供给和多元化供给,不断增强学生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和科学性。
  【关键词】互联网+;资助育人;供给侧改革
  一、背景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现代社会中,经济、政治、教育等向来就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经济上的"供给侧改革"必然呼唤并引领教育上的改革。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需求侧是学生,供给侧是高校,高校只有不断提升供给侧的供给质量与效率,才能做好这项工作。
  李克强总理2015年3月提出"互联网+",随着国家对互联网关注度的提升,它给高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将"互联网+"和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相融合,使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紧密围绕网络开展起来,用技术变革推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发展创新,这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突破 ,为优化教育管理质量,提高教育工作效率提供了新的模式。
  二、现状分析
  (一)贫困生的时代特征
  当前高校学生群体是"95后",这些大学生成长于互联网环境,生活学习与互联网密切联系。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更是对广大高校学生产生了深远影响。面对在"互联网+"时代下成长起来的高校贫困生,他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举止日益体现出"互联网+"时代的特点。他们习惯用互联网获取实时信息,追求信息与资源的便捷性、共享性及免费性;他们倾向免费可定制产品或服务,注重用户体验;他们在互联网上发声,追求追求对自身诉求的满足,"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更加频繁、信息透明度更高,学生们更愿意通过网络媒介即时关注资助信息、了解资助的名额分配、评定条件并监督操作过程,并通过网络平台便捷的将自身诉求反馈给校方。
  只有全面了解服务对象的时代特征,有的放矢,才能使工作更具生机和活力,真正地做好资助育人工作,最终实现贫困生培养的三级目标,即完成学业、成长成才及追求卓越。
  (二)传统资助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根据发放的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传统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供给低效,一方面,传统工作方式主要依据困难材料证明,缺乏科学精准的认定方法,另一方面,由于渠道没有足够的公开透明,缺乏有力的监督,资源利用效率低,工作实效也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资助效果大打折扣;二是供给不足,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发布《2014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2014年资助总额中占当年资助总额比例的69.62%,比上年增加22.84%,由此可见,国家财政对困难学生的资助金额很大,但自2007年新的资助体系成立以来,资助工作内容不断增多,工作范围不断扩大,负责资助的辅导员老师疲于应付各种具体事务性工作,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扶志工作,几乎为零。三是供需错位,"重头轻尾"的运作机制以及静态评估反馈体系也使育人效能更加弱化,传统资助工作功能设计凸显经济性,使得部分贫困生产生"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诚信感恩意识匮乏。四是供不应求,宣传渠道闭塞、资金来源有限以及育人平台单一等因素均削弱资助合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样的模式已经逐渐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供给侧改革路径
  基于以上分析,"互联网+"时代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必须转变传统的工作方式,作为供给侧的高校必须认清并把握高校贫困生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需求,运用互联网思维创新资助育人工作,破解供给低效、供给不足、供需错位、供不应求等难题,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实行供给侧改革,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实现高效资助育人工作的引领性供给、优质性供给、精准性供给和多元性供给,实现从"需求侧拉动"到"供给侧推动"的根本转变,不断增强工作实效性。
  (一)提升教育者互联网运用的综合素质,实现引领性供给
  做好"互联网+"时代的高校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必须加强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根据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受资助对象更喜欢人格高尚、熟知資助政策、亲和力强、熟练掌握互联网使用技能的资助工作人员。传统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目标主要是管理好"钱",在"互联网+"时代,除了管理好"钱",还要培养好"人",这就对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高校在保证经济资助的同时,资助工作者要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秉承"资助是手段,育人是内在要求和终极目标"的理念,将引导和教育贫困生"做怎么样的人,如何做人"放在突出位置,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其次,让资助工作人员实现从"设计者"到"引导者"的身份转变,与时俱进,巧妙运用互联网,促进资助育人工作从理念、设计、渠道到管理的创新,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资助育人工作实效性的提升。最后,高校应建立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组织资助工作人员学习上级资助政策,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基本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掌握各类新媒体的使用方法,提高网上舆情搜集、分析的能力,围绕"互联网+"时代学生资助工作面临的新常态,打造一支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资助工作队伍。
  (二)搭建资助育人APP应用平台,健全服务体系,实现优质性供给
  高校可以结合"智慧校园"建设,设计、开发学生资助工作APP应用平台,优化服务供给的效率和水平。一是简化业务流程,提升化供给效率,可在APP平台上发布资助政策及通知,让受资助对象第一时间了解,公平享受资源;要求受资助学生通过APP应用平台上传相关信息,以缩短工作周期,同时,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诚信道德问题;利用APP应用平台实行资助项目网上申报审批、并随时随地完成宣传、监督与反馈,使资助业务流程规范有序、简化方便。二是为受助者提供资助育人类课程,促进供给内容优质化,在APP平台推送免费可定制的符合贫困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资助育人课程,供贫困生免费自选修读,包括理论课程和体验式课程。三是运用极致思维,秉承"服务极致"的宗旨,建立"互联网+"时代贫困生成才发展计划,通过在APP应用平台上推荐励志电影、分享志愿服务心得、提供理财培训、评选与展示"自强之星"风采等,建立完整的和具有层次性服务体系,让学生逐步实现思想上的脱贫。endprint
  (三)创建资助育人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性供给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大数据所体现的价值越来越重要。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可以借助大数据,搜集受资助学生的相关信息,建立各类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共享,科学研判,增强资助工作的精准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新生入校之前的暑假,构建新生"成长档案",将学生基本信息录入系统,通过分析对比,将资助给予最需要的受资助对象,同时将数据留存以备持续的关注和后续跟踪管理,实现科学资助和科学育人的有机统一;对已认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对他们的校园卡等消费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分析,一旦消费金额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就应及时给予困难补助,反之则进行引导,使资助资金的效率利用最大化;对受资助学生的学业情况进行记录、分析,发现挂科科目较多时,应通知辅导员及时提醒,并帮助他们找出原因、寻找对策,提高学业质量;基于大数据,及时总结贫困生的现实需求,预估未来资助人数及总量的变化趋势,定期开展贫困生思想状况、资助需求及满意度等滚动调查,研判育人成效,调整育人策略,完善育人过程。
  (四)吸纳社会力量,整合资助育人资源,实现多元化供给
  当前,高校资助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学校自筹,社会资助的经费所占份额较小。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經验表明,要想解决贫困生的经济问题,单单依靠政府的资助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多方力量共同参与。高校应发挥多个主体的比较优势,整合资助资源,形成资助育人合力,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策略,加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吸纳社会各界的力量,拓宽募资渠道,将社会团体、企业、社会个人等主体纳入资助育人主体范围,构建社会力量资助体系,实现供给主体多元化,让更多学生受益。首先,应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适度宣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广泛宣传社会各界捐资助学的先进典型,大力弘扬扶弱济困的传统美德,让更多的人了解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争取得到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对教育事业的支持和理解;其次,应调动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企业及社会个人的积极性,通过设立长期合作的校外实践基地,企业提供勤工助学和教育合作岗位,搭建公益、社会实践和志愿帮扶活动平台,获取社会资助资源;最后,应积极挖掘校友资源,定期举办校友会,加强校友和学校的联系,使资金实力雄厚的校友积极捐资助学。通过这些途径,构建多方共赢生态圈,实现学生和高校双赢的局面。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将供给侧改革引入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既是一种手段,又是一种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思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更是为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供给侧改革提供了条件。强调"互联网+"时代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供给侧改革,并不意味着否定需求侧的重要性,也非一味无条件地满足受资助对象的需求,而是以受资助对象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推动学生资助工作引领供给、优质供给、精准供给、高效供给,实现供给侧与需求侧的协调平衡和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达到提升高校资助育人成效,利于贫困生成长成才,实现国家发展目标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侍旭.高校思政教育也应有供给侧改革思维[N]. 光明日报 ,2016-03-16(16).
  [2]阮俊华.互联网思维与育人机制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 2015(3).
  [3]刘宁,卜士浈."微时代"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路径[J].华北理工大学学报,2017(1)
  [4]熊龙,鲍中义."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SWOT分析[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9).
  [5]杨志群.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2(9).
  [6]蔡颖.互联网思维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实现机制与路径选择[J].煤炭高等教育,2016(1).
  [7]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07/04/content _ 10002.htm,2015-07-04.
网站目录投稿:春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