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临帖效果差因为不懂这个词


  临帖临什么?这个问题也许很好回答。结构、墨法、章法,还有节奏、角度、发力点,气息格调等等,太多太多了。
  正是因为很多,林林总总,哪一个是重点?碰到瓶颈,从哪里突破?这是个难题。很多朋友临得结构不错;
  或者某个偏旁、某些字临得很像,但是,临作和原帖一对比,从整体上看,就不像了。有时候甚至看不出那里不像,说不出问题在哪里,但就是感觉和原帖差别很大。
  这时,有些书法家就会指导学生说神采不够、气韵不生动等等。这些说法从概念上说,没有错。不过学习者在初步进入古帖的阶段,听到这些概念,实际上很难改变提高,反而更加一头雾水,更不知从该何做起。
  我们这里先不讲神韵、气息等相对较难理解的部分,留待以后在具体分析。我们就讲讲怎么才能高效临帖。怎么才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让自己提升临摹水平,怎么让临写效果更接近原帖。
  尤其是针对学了一年半载,初步能控制住笔,有些字也写得比较像原帖了。但总体上还是和原帖差距大,感觉缺些什么。
  书法作品是由笔法、章法、结构、墨法、笔画还有纸、笔、墨等工具的质量、特性共同构成的,真的去临写几十个字或几百字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完美的再现原作者的创作非常困难,顾此失彼,总有照顾不到的方面。
  看见过很多朋友临帖多年,墨成池,笔成冢,水平却还处于初级阶段。
  书法爱好者,尤其是自学的朋友,怎样打破学了一段时间就停滞不前的瓶颈?
  临池学书
  怎么才能更有效地学习?
  让我们先看看古人书论。
  南朝袁昂《古今书评》:
  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復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
  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
  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
  卫恒书如插花美女,舞笑镜臺。
  古代书论中对书法家的书法总是有非常形象的比喻。这个我们应该不陌生。
  比如董其昌曾说"右军如龙、北海如象"。
  宋朝曾敏行《独醒杂志》: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
  我们再举一个大家非常熟悉的书法家——颜真卿。
  明杨慎《墨池琐录》:重光名煜,南唐后主也。尝曰:真卿之书有楷法,而无佳处,正如叉手并脚田舍汉耳。
  南唐皇帝说颜真卿的楷书像一个种地的农民大叔。这个话是贬义,但是,他说出了颜体的特征,一是朴实,一是强壮。我们很崇敬颜真卿,我们不用这个比喻,那么,我们把他想像成一个壮汉,练习健美那种。
  为什么说"叉手并脚"?我们看,颜体的起收笔很夸张,长横收笔经常出现末端浑圆的状态,点也写得非常圆劲饱满。
  《勤礼碑》"千"
  《勤礼碑》"须"
  我们想一想一个健美的壮汉怎样的姿势最显出肌肉发达?当然是握紧拳头。这种加重浑圆的收笔就像握紧的拳头,攒足力气。
  为了感觉更清晰,我们用同是唐代大书法家的欧阳询来做对比。
  欧阳询《九成宫》局部
  唐张怀瓘书断云:"询八体尽能,笔力劲险。……真行之书,出于太令,别成一体,森森焉若武库矛戟。"
  欧体严整,比做武器库中的武器有一定道理,但武器是死的。欧体的森严俊美,举手投足都显出精神,像仪仗队。
  我们看颜体的"参",竖钩和捺脚,都好像有一个缺口。
  《勤礼碑》"参"
  看欧体的"参",出钩,捺脚,都是含蓄又饱满。
  《九成宫》"参"
  欧体的捺、钩,就像仪仗队的动作,整齐、利落、精神。
  而颜体的钩,先回锋,再出钩;捺画也是先停顿,再出锋。在出锋之前都加了一个顿挫的动作,这种顿挫就增加了笔画的力量感。
  《勤礼碑》"马"
  《勤礼碑》"文"
  我们对比一下颜体和欧体的全包围结构,颜体外拓,浑圆饱满;欧体内恹,挺拔清正。
  《勤礼碑》"国"
  《九成宫》"固"
  我们在看颜体和欧体一个结构的对比。
  比较颜体《勤礼碑》"传"字与欧体《九成宫》的"侍"字。可以发现颜体"傅"字中间刻意流出空间,右侧的长横左边伸展,右边很短,外紧内松。欧体的"侍"长横的右部伸展,内紧外松。
  《勤礼碑》"传"
  《九成宫》"侍"
  颜体字的字内空间比较大,故而雄强。欧体字形紧结,字内部留出的空间比较小,笔画外展,故而舒展。
  我们最后看看颜体《勤礼碑》与欧体《九成宫》的章法。
  《勤礼碑》局部
  《九成宫》局部
  欧体《九成宫》字与字之间的距离明显较大,四个字的中间能放进一个字。这样舒朗的空间使本来挺拔严整的欧体显得更加清秀、俊美。颜体《勤礼碑》字与字之间的空间小,本来雄壮的字形,排列紧密,更显得整篇字充实、苍劲。
  我们有没有发现,颜体的笔法、结构、笔画效果都指向一个方向?每一个细节都是充分体现出饱满强壮的感觉。所有的技巧其实有一个内在的统一(我们其实也把欧体的特征顺便总结了)。
  我们再看看隶书名帖《曹全碑》。我们拿《张迁碑》做一个对比。如果说《张迁碑》是个壮汉,曹全碑就像一个美女,具有模特一般的身材。
  《曹全碑》局部
  《张迁碑》局部
  那么模特就要身材好,手长腿长。一定不能长成苗条的身材,而有粗壮的四肢。所以我们看《曹全碑》就是笔画比较均匀,比较细,对比张迁碑,我们可以看出来。
  《张迁碑》"令"
  《曹全碑》"令"
  《张迁碑》"张"
  《曹全碑》"张"
  那么我们在想想,作为一个美女模特,怎样展示她的美?如果手长腿长,但都团在一起,那我们看看像什么?
  像印度的修行者。所以手长腿长也不一定就美。
  要把肢体伸展开,才能展示出身材的优势。看一下曹全碑的几个字,多么的舒展!把优美的体态发挥到极致。
  《曹全碑》"之"
  《曹全碑》"学"
  《曹全碑》"延"
  《曹全碑》"人"
  我们看到优秀的作品背后,是风格的塑造。优秀书法家创作的个性特征叫做风格。书法家因审美、文化、思想等追求而建立属于自己的一整套书法表达语言,就形成了颜体、柳体,苏字、米字等等。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形成一种风格时,它的一点一画、浓淡疏密、迅疾迟涩,所有的技巧元素都统一在一根艺术链条上;笔法、章法、墨法等各种技巧组合,要形成一个统一的方向。
  当然,我们不会天真地以为,这些风格完全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凡是大艺术家,即使是在书法道路上,自然地形成了一种风格雏形,也一定需要后期的打磨、锤炼、塑造,才能使这个风格明确地、完善地建立起来,经受住千百年历史考验。
  也就是说,风格塑造,往往是一种主动的追求,是有意识的创作方向,我们把这个状态叫"取向"!(敲黑板,关键词来了!!)
  如果你读过我上一篇讲临帖的文章,你会发现跟上一个关键词——"取相"是同音不同字。上一个词从书法与文字的根本属性讲,主要说共性。这一篇,从书法家主动的艺术追求来讲,说明的是个性。
  比如米芾的"蟹爪钩",有无数人是纵向发力写竖,再横向发力写钩?
  米芾行书"将"
  如果我们想想米芾是个多么率性自在的人;他追求的是"振迅天真、沉着痛快";他为什么不直接钩上去?要多此一举,在钩部多填一段横?
  如果我们分析到米芾说自己是"刷字",你就会明白,米芾追求的是笔法,"蟹爪钩"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写能"写"出来的。(关于米芾书法,我们以后会有文章专门解析)
  一个优秀书法家,在塑造属于自己的字体时,有自己明确的方向,所以,他的一撇一捺、一点一横,他的空间安排、点画位置,还有浓淡枯湿,包括选择笔、墨、纸等,都是为了实现他的创作方向而设置的。
  用今天的话说,就像一个复杂的机器,他的所有构造、部件,包括螺丝都是配套的。
  我们之所以摸不到头绪,笔法、章法、墨法等等等等元素多多,顾不过来,原因就是我们看的是一台组装好的机器。也就是字帖表面的形态。
  明白"取向"这两个字,进行艺术风格的综合分析,就等于我们是拿到了机器的图纸,你就能从根本上、整体上把握住学习方向,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够理解你学习的古人他的一招一式有何目的。你不会觉得东西太多,所有的元素、细节不再是点点滴滴,支离破碎,一个根源生枝、生叶、生花、生果。
  我们从"取向"这个基础出发,进行分析、判断,当你和古人走上了同一条艺术道路,学习起来会感到更自信,笃定。临写、包括出帖创作,都会事半功倍。
网站目录投稿:慕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