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政治是高中教学中重要的一门课程。高中时期青少年正是初长成的阶段,这段时间的思想养成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教学对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养成也越来越重视,以往的应试教育模式慢慢被摒弃。素质教育是未来教育必要的发展方向,但是课堂教学依然是高中教学的根本,素质教育的进行也离不开课堂,高中课堂中如何利用好各个学科的优势提高学生素质成为高中教师教学的必要的要求。拿政治这门科目来说,如何通过政治教学对学生的正确思想养成进行推动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因为我们就要认识政治在学生正确思想养成中的重要影响,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 高中政治;学生;正确思想;养成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的口号打的火热,但是在学生学习中真正得以贯彻的却不多,对于素质教育的正确定义对于一部分来说也是模糊的。高考作为很多学生家长和教师心目中的人生重要转折点,对高中教学的偏重点还是成绩,那么对学生正确思想养成的素质教育的贯彻就需要得到强力贯彻,那么如何利用好各科的优势教育学生养成正确思想就成为现在高中教学中刻不容缓的工作。本文对高中政治对学生正确思想养成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实施做出了简单的探索。 一、高中政治对学生正确思想养成的重要影响 近些年来素质教育经常被媒体、文章和人们谈论到,但是怎么真正做到素质教育,尤其是如何去结合各个学科的优点和特点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养成正确思想问题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使学生养成正确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各个科目尤其是高中政治对学生正确思想的养成是至关重要的。很多人认为政治是一个非常枯燥无趣的学科,平时通过死死的背诵记住就可以应付,价值不高。但是只要深入了解挖掘,通过实践和理论认识,政治对于学生养成正确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有价值的。 高中政治对全面的提升学生的人格素质有重要影响。青少年时期的思想素质和性格养成是关键的。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很多方面,而这其中人格素质是关键中的关键,人格素质的养成不是骤然的,是一个缓慢的整合的过程。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性格通常都会受到家庭、学校以及生活的周边环境的影响。据有关数据显示,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大多数都是在学校,所以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学校作为一个完善学生人格的场地,给学生提供人生的指导,在这方面思想政治课可以说是功不可没。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从根本上摆正了学生的世界观。让学生了解各个制度的社会的进展过程,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基本国情,并且根据自己国家的发展,确定自己合理的目的,实现自己跟国家的共同发展。另外思想政治课,能够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人格有个剖析和了解,让学生了解创新人格,并且在学习跟生活中,注重对自己创新人格的培养。好的创新人格又会催促学生完善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课程针对学生的思想价值中的盲点以及不清楚之处,进行指导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明白社会中道理,让学生以更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社会。 二、思想政治课能培养学生理性思维能力 人类一直是一个逐渐进步的种族,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中,我们慢慢学着对自己的周边的事物进行认知,在认知过程中,我们形成了一套逻辑性较强的思维方法,而思想政治课就向学生传授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像在思想政治课中的马克思主义的教学,就是在教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辨别是非。处理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竖立正确的理想世界观。 三、思想政治课能够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 思想政治课是一堂包涵较广的课程,里面不仅仅是注重事物本身,还通过事物的研究,总结出一套应该有的理论。这套研究方式贯穿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的学习时,也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探讨,帮助学生形成深入探究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研究,有创造性思维,才会较为准确的利用现有的政治,哲学理论,构建自己的思想世界。 四、改变传统的教学,激发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 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能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但是在传统的学习中,思想政治课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中得分的工具,这就使得思想政治课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思想政治课对学生的深度影响,要注意挖掘思想政治课中对人重要作用,转变思想政治课在人们心中原来的作用,让思想政治课焕发出更好的生机。 五、总结 思想政治课是我国素质教育的基础,所谓育人,就是帮助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时,提高学生掌握的知识,这是老师、学校以及整个社会的责任。我们要加强思想政治课程的熏陶,加强对自己文化的学习,努力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 叶清澜等.高中政治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4 2 郑和钧等.对高中生心理学的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11 3 袁振国等.高中政治素质教育研究方法初探[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4 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 5 朱智贤等.高中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