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 我国是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世界上唯一发展出独立有关茶事剧种——"采茶戏"的国家。 采茶戏主要流行在江西、湖北、湖南、安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不同的地区其名称也不相同,比如在广东称"粤北采茶戏",在湖北则有"阳新采茶戏的地区其名称也不相同,比如在广东称"粤北采茶戏",在湖北则有"阳新采茶戏"、"黄梅采茶戏"、"蕲春采茶戏"等。其中,江西的"采茶戏"最为普遍,种类也多。在江西采茶戏的剧种中就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这么多名目的剧种,大多形成于清代中期到清代末年的这一段时间里。 采茶戏,脱胎于采茶歌和采茶舞。其证据有两个。一是采茶戏作为一种戏曲,就要有曲牌,而采茶戏中最早的曲牌名就是"采茶歌";二是采茶戏的人物表演形式和民间的"采茶灯"极为相似,和茶灯舞一样,最初的采茶戏一般只有两小旦一小生,或者是一旦一生一丑,被称为"三小戏"。此外,不少地方的采茶戏,比如蕲春采茶戏,保留了很多采茶歌、采茶舞的演唱形式。 采茶戏在风格上与花灯戏、花鼓戏相近,并且在发展中相互之间有影响。花灯戏主要在云南、广西、贵州、四川、湖北、江西等地流行,以云南花灯戏种类为多,花鼓戏种类则以湖北、湖南为多,这两种戏曲的形成时间和采茶戏都差不多,起源也都是民歌小调和民间舞蹈。这就使得它们的风格比较接近,并在发展中相互学习借鉴。 茶对戏曲的影响除了体现在采茶戏的产生上外,还体现在其他方面。茶文化影响着剧作家、演员、观众,浸染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以至戏剧一刻也离不开茶。在明代,有一个叫做"玉茗堂派"(也称临川派)剧本创作流派,其得名原因是大剧作家汤显祖嗜茶而将临川的住处命名为"玉茗堂"。最初民间曲艺如弹唱、相声、大鼓、评话,包括戏剧在内,其演出场所最初是在茶馆,或者是演出场所兼营卖茶。因此明清时期,营业性的戏剧演出场所都统称为"茶园"或"茶楼"。而戏曲演员演出的收入,最初也是由茶馆支付的,也就是说卖茶是主业,演戏只是为了娱乐茶客或吸引茶客。因此有人说:"戏曲是我国用茶汁浇灌起来的一门艺术"。 声明:本平台文章版权,图片版权,视频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如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第一时间处理, 尊重原创 立志弘扬传播茶文化茶文化精选优质自媒体文章,文中所述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茶文化立场。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