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乎心静,常思考人生之事,而终不可达,问乎心,表于外,躁动不安。 躁动应该是有所求的年轻人的真实写照,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实的感觉到,安静下去。当然,这也不是你学问有多高能自持的、摆布的,这更多的需要一点生命的灵性,用佛家的观点将就是你要会悟,直白一点就是多思考,需要你独自的思考人生之路。古书中常把对生命的思考称之为"道",意思更进一步表达,叫它为生命、万物运行的空间规律与时间的无序结合的状态——自然规律。这就像一部电影,在我们不知道剧情的情况下,各种因素相互的作用,我们就在这样一个过程之中成就生命的偶然,回头看又是生命的必然。不是学问高就一定能左右生命的常理的,最重要的是在于你内心是否真实的平静,坦然的接受生命的无常。因此,生活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舞台,我们其实更多的只是个演员,按佛家的思想看来,一切皆有定数,当然佛家不一定在全学科知识层面全对,但它就哲学的贡献是无与伦比的,同时它也在早期的探索人生的过程中为人类开启了精神上的依靠,就好像最早的巫师占卜一样。到了后来出现了哲学,这时它完全与迷信相分离开来。总的来说,迷信、佛、道是早期人们对生命、自然地探索、思考。无论是昨天、今天,都有一部分人反对佛家思想过于消极、保守,也有人提出佛家是当时统治阶级用于统治的工具。无可否认,不同角度,有不同的道理,当然也有它的合理性。这里就不论其他方面的作用,只就它对于人生的贡献而言的。它能带给焦虑中的人们空间、时间去反思。这又回到静上来了,"静"给予我们的是悠闲地人生,同时也带给我们思考的乐趣。古人陶渊明、阮籍放浪形骸于山水之间,安享人生之美妙。在他们的心底,与生活的乐趣相比,一切的身外物,看似就不那么重要了。当你不冷静,躁动时,你大可以回归一下自然,不是老子常说"道法自然"吗!既然如此,就去自然中找"道",发现生活属于你的真实面貌。 再回首,往事如梦。在这里提出柏杨先生的,以及卡耐基先生的著作,在他们的书里一个探索人性,一个教人做人。是啊,人性是有的,也有一定的承接性,但后天的学习对于认识人性与提高自身有很大的帮助,最后我们回到了要多看书、看好书的话题上。看书也要静,思考也要,自然本就有静,最后是我们自己不静了,所以静要来的真实、自然。 味,包括色、食、欲,此乃人之本性也。无可鄙视之处,切不可在人性的问题上过于执着。而正如上面所言,了解了人性,我们要该发扬的发扬,该抑制的抑制,这就要常与书为伴,放心于天地间。可以看看林雨堂,余秋雨,老子,墨子,孔子、彼得。圣吉等名家的作品,与他们对话、交流心得体验。我想就算你是为了生活而生活,他们也会对你有所帮助吧!突然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真正的勇士敢于正视悲惨的人生",也许在他们看来本无悲惨二字。最后,我以这样一句话结束本节:生命本无根,万物皆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