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的路上,骑电动带媳妇儿穿行在历史变迁中的邯郸大街小巷。这里和其他普通城市没有什么两样,低矮的城中村,色调保守的居民楼,满是logo的商业楼,全玻璃大厦……这是邯郸,但不是"邯郸"。 这个城市三千年未更名,到今天,也只剩这个名字而已吗,或许是北方城镇化进程中的通病吧。 我用c本驾照的技术,驾驭着这个轻盈的小电动车,刹车、给电、鸣笛、闪转腾挪,很快就来到了一家土豆粉店。 店铺的对面就是学步桥。 我在店里和媳妇儿吃着烫嘴的土豆粉,眼睛却看向了门外的学步桥。它的历史很久,往后的历史也会很久。 01:
学步桥横跨沁河,为方便群众出行,赵国把"沁河木桥"这一项目列为了当年的民生实事之一,经过不懈努力,终于建成,为广大赵国群众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近两千年后的明代万历年间,改建为拱券型石桥。五百年后新中国解放后,又历经了重建。 就像忒休斯之船,眼前的学步桥,或许已经不能称之为学步桥了,毕竟它已经被新的石料重新翻修过,已经不是原来的模样)。现在的学步桥,桥身长32米,面宽9米,高8米,两旁各有19块栏板和18根望柱,均雕有历史人物故事和精美的狮子、猴子等动物。桥下设有三个大桥孔,桥孔两侧附设四个小孔,三个大桥孔中心处雕有向下俯视的狮头。 桥不大,也不惊艳,但它却因"邯郸学步"这一典故而闻名。 邯郸学步是一个汉语词语,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庄子·秋水》里提到,赵国邯郸人公孙龙觉得庄子好牛啊,他总是想不明白,自己已经很厉害了,但庄子更厉害,他们的差别到底在哪。公孙龙向好友魏国人魏牟求助,希望他能答疑解惑。魏牟靠着几案,深深的叹了一口气,呵呵了两声,说道"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你还是走吧!而且你就不曾听说过那燕国寿陵的小子到赵国的邯郸去学习走步之事吗?未能学会赵国的本事,又丢掉了他原来的本领,最后只得爬着回去了。现在你还不尽快离开我这里,必将忘掉你原有的本领,而且也必将失去你原有的学业。) 这就是邯郸学步的出处。 02:
《庄子·秋水》是哲学寓言类读物,通过里面提到的人物的口来说出一个当时的"邯郸学步"的小笑话,历史真实性不高,但肯定有其背景,并且这也不妨碍"邯郸学步"这一成语为大家带来的警醒和启示的宝贵作用。 回过头来看看这个成语。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战国时代,因为只是一则故事,所以也没有确切的年代。但合理的故事背景时间还是有的。 首先,这则故事出现在《庄子·秋水》中,《秋水》是《庄子》一书的外篇十五篇之一,一般认为外篇十五篇是庄子的弟子们所写,或者是庄子与他的弟子一起合作写成的。而庄子本人的生卒年大约为公元前369年至约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那么《秋水》中的故事,肯定发生在成书之前,约公元前250年之前。 其次,燕国与赵国接壤,当时的秦国策略上采用远交近攻,燕国作为小国,为迎合秦国之意或乘赵国危难之机,自燕武成王起(公元前265年)便不断挑起与赵国的争端,一直到两国被秦国吞并的前夕,那燕国寿陵小子到赵国邯郸学习,大概率是在这之前,也就是公元前265年之前了。 最后,邯郸的舞步能够让周边国家慕名前来学习,应该是作为赵国都城之后。赵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年),赵国将都城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158年。寿陵小子到邯郸应该是在此之后,也就是公元前386年之后。 所以,邯郸学步可能发生的时间是公元前386年至公元前265年之间。 03:
同时,有学者研究认为,邯郸学步其实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邯郸舞步。当时在古都邯郸城流行踮屣舞,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的掂着脚尖跳舞的舞步,非常优美。成语的主人公家住燕国寿陵,虽然没能查到寿陵这个地方在哪里,但是在交通不便的古代,从寿陵到邯郸想必也是经历了一番车马颠簸。在车上,这个寿陵小子说不定还在捏着微薄的盘缠,心里在为几天前家人的极力反对而纠结。 "别人都去学纵横捭阖、为官通达之术,你却要去赵国邯郸学习什么广场舞?!" "你不懂艺术!"寿陵小子收拾着准备带上的衣物,头也不抬地回答了父亲的质疑,这样的吵闹已经大大小小有过十来次了,但寿陵小子有着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他的眼界已经远远高过了居住的低矮平房和简陋的围墙了。 寿陵小子背起行囊,看了一眼在门口眼巴巴守望着的妻儿,他知道不能犹豫,一狠心,夺门而出。 "等我学成归来,我一定是整个寿陵,不,是整个燕国最靓的仔!" 寿陵小子的锐意进取、敢为人先是值得肯定的,但无奈资质有限,什么也没学成,还忘记了怎么正常走路,只好爬回了燕国。 回到寿陵的老家,寿陵小子爬在家门前,犹豫再三,还是敲响了家门,牙缝里挤出一句:真是打脸啊…… 04:
还有一个故事版本,说是,寿陵小子刻苦学习,学有所成的时候,脚踝却不小心受伤了,无法正常走路,只能爬回燕国去。 前一个版本对寿陵小子充满了讥讽,后一个版本则堪称励志。 不管是哪个版本,寿陵小子敢于付诸行动,并且付出了艰辛努力,已经触摸到了当时潮流的最前沿,这种精神真是难能可贵,谁不知道在家里吃饱喝足睡大觉舒服呢? 历史犹如大江大河,人民是大江大河的主体,单凭一个人的力量左右不了它的趋势,但敢为人先的人,永远会起到加速、爆破作用,无论成功与失败,无论伟大与渺小,他们都是英雄。 和邯郸学步同一时期的赵武灵王就是这样一个英雄领袖,他引领的"胡服骑射"式的改革,就是放大版的"邯郸学步",他不但学到了,重要的是学完以后脚踝没有受伤…… 既然称其为改革,就必然是要触动旧有体制和部分人的利益,这个时候,一个强力的领袖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赵武灵王面对的是日渐衰落的国势、如狼似虎的敌人和固步自封的老臣,他做足了准备,力排众议,从自身做起,学习胡人,劝服他的叔父公子成等贵族,穿上了祖辈从未穿过的窄袖交领右衽服装,建立了一支战力爆表的骑兵军队,灭中山、西攻胡地、出击匈奴,成为除秦国外国力最强的国家。 05:
近代也有"邯郸学步"的例子,那就是"百日维新"。 与主导"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不同的是,"百日维新"的领袖是无甚实权的光绪帝,一定程度上埋下了运动失败的伏笔,大清最后也没有学成西方先进的东西,最后脚踝还受伤了…… 光绪帝面对的是日渐衰落的国势、如狼似虎的敌人和固步自封的老臣,他自认做足了准备,顶着众议,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大力发展农业、工业和商业。不过,他未能劝服慈禧为首的一派老臣,被慈禧囚禁于中南海瀛台,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六人在北京菜市口被杀害,除开办的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外,所有新政措施均被废止,百日维新宣告失败,整个清王朝继续向灭亡的深渊下坠。 当然这些历史事件肯定不是上面描述的那么简单,但就像前面所说的,所有的先锋、所有的改革者,无论成功与失败,无论伟大与渺小,踏出第一步,他们都是英雄。 反观渺小的你我,迈出第一步的勇气难能可贵!世间道路千万条,冥冥之中肯定有一条是最合适的、最符合实际的、最可能通向成功的,成败在于对自身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和判断。迈出第一步前,冷静分析一下,或许就能看清现实,从而寻找属于自己的路。 武林高手密布,属于自己的绝招,也许就在下一本武功秘籍里。 思绪拉回到现实,我的土豆粉凉了。 策划:鱼羊史记 监制:鱼公子 撰文:文溪 制作:吃硬盘吧、发达蚊 本作品版权归「鱼羊史记」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欢迎转发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