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单科独进走向学科融合


  吴小妹阙 杨战
  摘 要: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存在教材内容相对陈旧、教法设计相对落后的问题。如何打造"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生态课堂,是新时代下职教人共同的课题。本文以"茶+语文"为研究对象,用近些年兴起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全新的视角寻求突破,着重分析了茶文化与语文学科进行跨学科融合教学的优势及结合路径,并以茶诗"七碗茶歌"为例进行阐述。当然,"新"并不意味着绝对的进步,甚至有可能存在一些尚需论证的问题,但我们坚信"尝试即意味着可能"。
  关键词:"茶+语文" 跨学科融合 案例分析
  进入新时代后,社会转型对中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生不仅要具备精湛的技能,还要有突出的综合素养。本文以茶叶生产与加工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以大语文教学观为导向进行跨学科教学,尝试对课堂教学模式做一些创新,打破"一课一师"传统模式,构建茶专业教师与语文教师"动态合作课堂",开展"嵌入式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植入茶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元素。以茶诗为两个学科的融合点,以"跨界"之名打造"茶+"课堂,让专业课和语文课在特定的时空中打破壁垒,让两位老师在同一个课堂实现深度合作,打破学科界限,从单科独进走向学科融合,更好地帮助茶专业学生成为技能卓越的匠人,同时拥有深厚人文素养的大师思维,培养学生对文学和专业的热爱之情,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帮助他们在未来走得更高更远。
  一、什么是跨学科教学
  杜惠洁、舒尔茨认为,跨学科教学就是以一个学科为中心,在这个学科中选择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题目进行加工和教学设计。它的意义在于使得各学科得以交叉成一个知识点或者将相关知识点进行串联,促使多门学科在教学中融会贯通。
  1.跨学科融合是一种趋势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科及领域之间的交叉研究层出不穷,包括人文学科、自然学科等之间的跨学科研究。"跨学科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不仅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别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也具有重要的调适功能和促进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很多东西已经不能用单学科知识进行解读,学科交叉研究已经是一种趋势。
  2.跨学科融合是职教理念的精髓
  进入新时代,为对接科技发展趋势及市场需求,职业教育"跨界"特点更加突出,校企融合育人、产教融合发展、学校专业与地方人文地方产业融合、文化与专业课教师"双师型"融合发展等无不呈现跨学科融合特点。这也是职业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精髓所在。
  3.跨学科融合有利于形成互为弥补的生态课堂
  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根基在于所有的学问都是相通的,因为所有学科研究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而世间万物又莫不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跨学科研究可以互为弥补单一学科的教学缺陷,达到扬长避短的功效,有利于扭转当前中职课堂上"鸡同鸭讲"的局面,达成"教师善教、学生乐学"的生态课堂。
  二、中职茶文化与语文跨学科教学优势分析
  1.茶文化和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两门跨专业的学科
  茶文化及语文本身与历史、文学、哲学、美学、民俗学等学科存在典型的融合特点,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显著的交叉性、中介性特点。它与不同学科之间的碰撞衍生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而语文作文基础性学科,承担着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发现和鉴赏、文化的传承与参与四大核心素养,对中职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是一个不可放弃的阵地。它关注学生生活必备的语文素养,也关注职业拓展,职场应用等素养。
  2.中职"茶+语文"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提升两个学科的内涵
  当代茶圣吴觉农认为:"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因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茶,作为一种有千年文化传承的事物,渐渐沉淀形成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包含着优秀的教育思想、教育精神及价值理念——"茶助文思、以茶会友、以茶传道、以茶兴艺"。中职学校融合茶文化资源开展跨学科教学,在丰富其他学科教学内容、形式的基础上,提升相关学科内涵及人文底蕴。
  3.中职"茶+语文"跨学科教学有助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是中职学生六大核心素养,而茶文化的精髓与六大核心素养异曲同工。如茶学教育家庄晚芳将中国茶道以饮茶的方式对人们进行礼法教育、科学精神、道德修养的一种仪式;日本茶圣千利休概括茶道是融合宗教、哲学、伦理、美学为一体的文化艺术活动。以茶文化为中心跨学科融合衍生出的茶人、茶诗、茶史、茶俗、茶礼、茶艺、茶书画、茶空间、茶机械等都包含着丰富的教学内容,这些资源的融合教学将会使学生成为有更深厚文化基础、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三、中职茶文化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结合路径
  1.找到"茶+语文"学科交融点
  围绕中职茶文化及语文学科特点,它们可以是基于某门课程为主(文化课、专业课)的现有课程的融合,也可以是一种全新的融合性课程。教学设计具备科学性、可实施性,符合校情、学情,趣味性强、有较大的感染力,形成学科融合特色。如"茶文化+诗词",中国古代关于茶的诗词歌赋,品味古代文人的茶情雅韵;"茶文化+文学经典",体会茶文化与经典文学背后深刻的精神内涵;"茶文化+文学史",唐煮宋点明冲泡,了解中國茶就读懂了中国半部历史及东西方交流史;"茶文化+哲学养生",中国茶文化与儒、释、道哲学的渊源,多彩的各民族饮茶习俗、人文建设、风土人情等;"茶文化+艺术"(音乐、美术),茶艺表演、茶乐理、茶空间、茶器皿等美学要素。
  2.找到"茶+语文"学科互为弥补的"长"与"短"
  "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是跨学科融合的精髓。在所有学科的教学中,很多时候需要不同程度的学科融合才能更好地呈现知识的奥秘。为此,带着解决问题的使命去学科融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才能扬长避短、互为弥补。
  3.将"茶+语文"人文密码与趣味功能植入跨学科教学
  "某个学科为了教学需要而引入其他学科"是一种最为常见的学科融合方式。基于此,茶文化与中职各学科融合的最常见方式是要找到"某个学科需要"的点,切不可为了融合而融合。比如:以茶为主导产业的地区中职机械专业,在教授机械专业相关课程时,教师可以有效结合茶机(制茶机械)进行教学,使得机械专业的学生在掌握机械专业知识的同时,融合茶叶机械设备的相关知识,就能更为熟练地掌握茶机装配及性能原理。
  四、"茶+语文"跨学科融合案例分析
  当前中职语文还存在不少问题。如:在不同专业培养的课程设置上存在千篇一律的问题、教学过程缺乏对不同专业学生兴趣和理念的融入、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教学内容不新颖、教学方法单一、对中职生善专厌文等生情熟视无睹等现象。如何规避或打破这些单学科弊病,是我们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茶文化与语文学科交叉融合点非常广泛,以茶诗《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又名七碗茶歌)跨学科课堂教学为例。采用专业教师与语文教师"双师共导"的方式授课,打破原有"一课一师"授课模式,从单科独进走向学科融合;在教学设计上,围绕"融合"这个主题,运用茶叶学科的知识弥补语文学科中专业知识的缺失进行设计,以达到解决单学科授课时的短板;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与语文教师各为侧重,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切换递进、互为生发,"茶助文思、文以释道",通过两个学科多个知识点串联,既把"三种文化"和工匠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又将两个学科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这样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文字中的抽象画面,指引学生在茶文化环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生发出诗人的情感与诗歌的意境。运用微课介绍何为"阳羡茶"、学生角色扮演友人赠茶受茶、现场茶艺冲泡展示、分小组研讨如何助推地方茶品牌等多种课堂形态,创设"以茶绘艰、以茶思友、以茶言志"的上中下三段不同内容的意境,让学生"原汁原味"地立体感受作品原有的思想感情。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生态互动,较为科学地再现"情"与"景"的关系,将学生的情感与作品的生活跨时空链接,利用"再现意境"作为纽带,把茶艺知识运用到对茶诗的再塑造上,从而使学生触"景"生情,自主体验该作品的情思。反之,如果单从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手段实施课堂教学,教师的教势必变得抽象,学生的学也将变的索然无味,更难理解诗人卢仝的创作意图,唯有加入茶文化知识(如何采茶、制茶、泡茶)及当时历史背景下"茶税"由来等语文学科以外的专业知识加以融合,方能最好地理解这首"七碗茶歌"的精妙所在。
  事实上,学科跨界融合的方式是无限的,也是无处不在的,等待着我们去开拓和探索。正如融合这个词,它本身就意味着人们对边界的突破,探索事物互联的奥秘。这样做是用知识最初存在及产生的方式,来进行还原和教学,让知识以更灵活的方式为学生所接受。
  参考文献:
  [1]谢韵.以茶艺专业课为载体的跨学科语文教学——以茶诗、茶散文为例[J].速读(中旬),2017(4).
  [2]杜惠洁,舒尔茨.德国跨学科教学理念与教学设计分析[J].教改创新,国外职业教育,2005(4).
  [3]高春梅.论跨學科研究的时代特征与现实趋向[J].山西师大学报,1996(4).
  [4]张志敏.以茶文化资源拓展大学语文教学实践与思考[J].福建茶叶,2018(8).
  [5]朱桂龙,海峰.刍议跨学科研究界定[J].科研管理,1998(5).
网站目录投稿:语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