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阿磨论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简称《俱舍论》,汉语意译名《对法藏论》。印度小乘佛教理论著作。世亲撰。唐玄奘译本三十卷,南北朝陈真谛译本二十二卷。(玄奘事迹参见 " 《大唐西域记》"条,真谛见 " 《大乘起信论》"条)
  世亲,犍驮罗国的大都城富娄沙富罗人,生卒年说法不一。一般认为他活动于五世纪前后。他先于有部出家,对于有部的宗义,当然遵奉,但那时印度有部的炽盛不在犍驮罗国,而在邻邦迦湿弥罗国,而有部主要经典就是《大毗婆沙论》,他为了彻底研究《毗婆沙论》,便化装去迦湿弥罗国学习此论,后回犍陀罗国为众人宣讲《毗婆沙论》,每日讲一段,即概括其义作一个颂,讲完此论时,共作了六百颂,即是 《俱舍论本颂》,以后又作长行注释八千颂,本颂合长行即成本书。
  本论的主要内容是以四谛为纲,来总摄有漏无漏法。全书共分九品,第一品《分别界品》,阐说诸法的自体,其中除去带有序分性质的三个颂外,全颂总标有漏法后,即以蕴、处、界三类范畴统摄诸法,详解其名义,并就"界"、"用"、"见、非见"等二十二门详细分别。第二品,《分别根品》,从诸法在染净二方面能作助力即增上的意义,详说诸法的功用。其中先依增上义说二十二根,次依缘起道理说各法的俱起,此有色法,心法,心所有法、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即五位七十五法,最后说诸法缘起所依的六因、四缘。第三品,《分别世界品》,说染法的果,相当于苦谛。其中先说有情生位的三界、四生、五趣乃至十二缘起,次说有情的住位四食,再次说有情殁位的舍受乃至断未摩,最后说有情所居世界的体量,成坏,所经劫数等。第四品,《分别业品》,说染法的亲因,相当于集谛的一部分,其中先说诸业的自性和诸门分别,次说表业、无表业,再次解释经中散说各业以及业的杂义。第五品,《分别随眼品》,说染法的疏缘,相当于集谛的另一部分,其中先说根本烦恼的体性及其诸门分别,次说漏等烦恼异门,后说烦恼断灭。第六品,《分别贤圣品》,相当于灭谛,先说圣道的体性,次说圣道所证的四谛等。第七品,《分别知品》,说净法的亲因,相当于道谛的一部分,其中先说十智的不同及诸门分别,次说智所成就的功德。第八品,《分别定品》,说净法的疏缘,相当于道谛的另一部分,其中先说四静虑等诸定,次说四无量等定的功德。第九品《破我品》,是专门论述诸法无我,这也是论述众生由迷转悟的关键,也是本论的宗旨所在。
  本论的长行、解释本颂以外,更表现出不拘成说,但凭理长为宗的态度。《毗婆沙论》对宇宙万有的主张是: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而世亲则是采取经部的主张,认为宇宙万有应是:现在有体,过未无体的说法,但是他对经部的说法也不是全盘接受,而是以理长为宗的精神作处理的,他在分析蕴、处、界三类法的假实时,经部只说"界法"是实,世亲则主张"处"也是实在,还有在别的法相方面,如欲等大地法、无明、命根等,经部说为假有,世亲则有,从有部主张,许有实有。作者又认为诸法虽然实有,成立极微说,但是三世迁流,有生有灭,现在为生,过去为灭,灭是现在的必然推移,不另外等得因缘,而生就必须有令生的原因,于是又持有六因、四缘、五蕴之说。作者认为:诸法都依众生因缘而生起,不能各自单独起作用,因而没有常一主宰的我体即所谓"我"的存在,而只是在五蕴的相续法上假立,并无实体。俱舍论师就是在法有我无的基础上进而建立了有漏无漏的两重因果。
  本书是小乘佛教发展到顶峰时期的重要论典,它具有小乘佛学概念和佛教百科全书的性质,它对许多佛教名相都有精确的解释,也对许多佛教理论都有详尽的论述。
  本论成书于印度,当时佛教徒和一般人士没有不研究的,都称为 "聪明论"。后来弘传注释的有安慧的 《真实义疏》、陈那的 《要义明灯疏》、增满的 《随相疏》、世友《论疏》、称友《明了义疏》、静无住《要用疏》等,现这些注书只有称友之作梵本还存在。上述注疏几乎都有藏文译本保存,收在西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之内。本书在中国译出之后也有很多注疏,最早真谛译出时,有慧恺写成的 《义疏》五十三卷。后来道岳得遗稿,删为二十二卷,还有慧净著《疏》三十余卷,但现都已无存。到玄奘法师重译此论时,其门下作注疏最著名的有三家,即神泰作《疏》,普光作 《记》,法宝作 《疏》各三十卷,现都存在(惟神泰 《疏》 只存数卷)。
  本书在中国弘传之后,不仅在中国成立了俱舍宗,而且日本僧人也非常盛行研究俱舍,并且注疏数量比中国还多,也成立了独立的俱舍宗。一九七三年,龙谷大学还把梵本和汉藏日英译的注疏都收集在一起,出版了《梵本藏汉英和译合璧阿毗达磨俱舍论本颂之研究——界品、根品,世间品》一书,因此本论对中国、日本等国的佛教有着极深的影响。
  本书收在《大正藏》第二十九卷。
网站目录投稿:丹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