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10月,金色的深秋,天气格外晴朗,为我第一次公差提供了出行方便。我在院部检验科张科长的带领下,搭乘南下西行的火车,直奔山西某市的一家大工厂。 我们院部生产的某产品"结晶体",专销太原市这家工厂。据说厂家曾多次给院部来函反映产品有项指标不合格。可我们每批成品化验都符合要求,我院信函告复,厂方无法认可,要求去人解决。 为确保我院产品信誉,院部决定派员前往查清原因并解决问题。没想到这个技术性的难题会落在当时二十岁的我的肩上。那时化验室有八名化验人员,其中有技术员、中专生各一人,都能拿下这项任务。前面已提过,车间领导和技术人员都比较信赖我的化验结果。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各项化学分析我都掌握自如。领导决定我去出差是在情理之中的——这是我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么认为的——由于当时年轻,思想单纯,没有觉得是领导看重而荣耀,也不感到责任重大而有什么压力和包袱,而是轻轻松松地和检验科科长踏上了出差的旅途。 记得,我临行前,车间主任,对我特别提醒和嘱咐:"你此次任务重大和艰巨,关系院部产品的信誉问题,一定要掌握好,解决这次技术问题的关键。"我自信的给了王主任一句话:"我一定完成任务,请领导放心!" 说实话,当时让我考虑最多的倒是想利用此次出差的机会,请几天假回湘探亲一次,以解身在外阜三年,心系家人之苦。我打开中国地图,哇,中国这么大!还有那么远?太原才在沈阳和湖南的中间。不过,我还可以省掉一半的路费哟,所以仍决定在完成任务后,请十天假,返乡探亲,满足思乡之情。 这家工厂,是一家地处市内,上规模的国营厂子。我们到达厂子的次日,我被安排在他们的中心化验室和他们化验室的人员一块上班。 他们的化验室主任是一位不到三十岁的女性大学生,经相互介绍,对我印象最深最巧的是她和我同名。虽然我的名字很普通,但从南到北还未发现有和我相同的。她个头不高,是一位学历高者,已有多年的工作经验科技干部。她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比她的个头要高大得多。 至于我这个无名小卒,小黄毛呀丫头,在当时厂方的心里还找不到位置。正因为如此,无人抬举,对我来说,没有袍袱,反而轻松。 那天上午,在我院检验科长的陪同下,厂方来了三四位技术领导和有关人员。其中有和我同名的厂化验室主任等,来到化验室现场,观看我化学分析具体操作的全过程。我整个化验程序所使用的试剂和药品,都是他们用过和他们测定的浓度,按照我平时配制标准溶液的计算公式,配好了标准溶液与产品配制的溶液,二者比较,产品的溶液透明清晰,而标准溶液混浊模糊,结果一目了然,和我在院里化验的结果完全相同,这是我在厂方多双眼睛及技术权威,众目睽睽的目睹下,证明我们研究院的"产品"是完全合格产品,毫无疑义。厂方领导们大为震惊,立即召集了厂部有关质检、技术和化验室全体人员参加的会议,我和院部检验科长也被邀列席,进行分析讨论,找出原因。 会议主持人说,同一个产品,化验出两种结果,问题何在?我们要向研究院的同志学习、取经,总结自己的教训。 其实,问题并不复杂,无技术操作难度,可能由于疏忽而出现的计算差错,一层窗户纸,捅破就明白了。他们在溶液的浓度上出现的误差,是一个纯粹的计算错误。 我在会议上讲述了,我用他们的试剂和药品,如何配制和计算标准溶液的全过程——配制标准溶液是关键,也是出行前车间王主任所嘱咐的。对我来说,没有难度,因为这是我们每天工作的操作程序和计算过程,可以说是小菜一碟。可在当时的会议上,像似爆出了冷门,我目测会议参与者的表情,好像我这个黄毛丫头的身价突然倍增。有的人说:"研究院的就是研究院的,小姑娘也能解决技术难题,真不简单。"……这个计算差错,对化验室大学生的主任来说,也许是由于一时的疏忽大意,造成的后果。在会场上,我暗自观察这位化验室主任,似乎有些不安和困惑,内心有无地自容的表情,我为她的自责深表同情。 一直因我院产品的质量问题,困扰了几年的院部检验科科长,现在他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质量问题已经圆满解决,厂家不但满意,而且为他们在检验原材料的质量上把了关,发现了他们的问题。所以我们的科长,他可以轻松愉快的返回沈阳了。可我作为这次出差的主角,解决技术难题的关键人物,并没有把厂方人员在会议上的赞美、钦佩和夸奖放在心上,更没有觉得有什么荣耀和成就感。因为我无心去顾及这些,我只一心一意的,可以说是心急如焚、火烧火燎的想回到日思夜梦的父母身边。因为我太想家了,我想见妈都快想疯了!这是我1953年离家从南到北后,第一次返家;也是我们这批同学中我第一个回故乡的人,他们羡慕极了! 我探亲回到沈阳,车间领导和其他同志,为我代表研究院顺利的完成了产品质量的化验任务,对我表示了极大的热诚,会议上给予了鼓励和表扬。我为自己首次公差圆满而归,感到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