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说:"午,啎也。五月,阴气午逆阳,冒地而去。"这个五月涉及农历的阴历部分。古代天文历法家、天文学家把月亮绕地球一周(二十九天半)的时间设定为一个时间周期,即农历中的"一个月",以月相为起迄,朔为始,望为中,晦为终。月亮绕地球十二周(即十二个月)为一年,计三百五十四天。又进一步发现北斗七星的斗柄在初昏时刻所指的方向各月不同,每年循环一次。于是根据其所指方向来计算月份,分别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代表十二月份,叫做十二辰。 把北斗星勺柄指向寅辰作为正月岁首。那么,五月的时候,初昏时刻北斗柄指向午辰,所以,五月也叫午月。李绅在《古风二首》之二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午"字在这里指的就是一天当中最热的时间,也就是中午时候。古人称日中为"午"。我国民间把一昼夜划分为十二个等份,称为十二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表示十二个时辰。现在国际通用的方法是将昼夜划分二十四等份,每等份为一小时,共24小时,一小时恰好等于半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两个小时。那么每天的十一时至十三时是太阳最当中的时候,所以,每天的十一时至十三时为午时。上面分析了"端"与"午"的含义及午月和午时的具体时间段,那么,午日到底是哪一天呢? 节气端午 二十四节气中的夏至是太阳运行在轨道上90°时(天文学上称为黄道)南来北往的起点和终点,是距地球北半球最当中的一天,按日中为午解释,夏至这一天为端午日。在二十四节气循环中,夏至在农历的五月初一到五月三十日,都有可能成为夏至日。早在战国末期,《吕氏春秋》就已完整地记录了含有夏至在内的八个节气(夏至、冬至、立夏、立冬、春分、立春、秋分、立秋)。每年夏至的时间在阳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日又称日长日,当日正午用奎表测日影,影长为一尺四寸二分(古尺),相当于现在的0.365米,是一年中竿影最短的一天(冬至日影为3.5米)。节气"端午"(夏至)只是一个时间提示,如果把立春排在第一位,那么,端午(夏至)就是第十个时间节点。夏至以太阳为对照物,太阳正处于极盛时期,又叫端阳,太阳最当中的一天,又叫天中。唐明皇生于八月五日,大臣宋壕上表贺云:"月惟仲秋,日在端午。"每个月有三个五日,因"午"是中央之时,"五"有中央之义,在古文中常把同音字作为同义字同时使用,因此每个月的第一个五日都可以叫作端午。 月辰端午 阴历五月夜晚观察北斗七星的勺柄正指向午辰。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三月为辰,四月为巳,五月为午,五月初一是第一个午日的开始,所以也叫端午。按十二月辰动物配属,五月也叫马月,又称仲夏、榴月、蒲月、端月。 人文端午 端午一词,最早见于西晋征西将军周处所撰写的《风土记》,《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者,始也。"就是第一个午日的意思。按照以上分析第一个午日,阳历是夏至,阴历是五月初一,那为什么现在人们规定统一在五月初五呢?《风土记》有解释说,端午不是指节气端午(夏至)或月辰端午(五月初一),而是指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人文意义的"端午节"了。 午的众多属性 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午属火。在赤青黄黑白五色中,午属赤。在东南西北中五方中,午属南。乾坤震兑坎离艮巽八卦中,午属离卦。中国古代长期以阴阳五行的观念来解释世界。了解午的这么多属性,对了解端午节的节俗变化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可以在以后的章节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