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是一本由胡晴舫著作,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18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旅人》精选点评: ●中华国际是我很憎恶的地方,但我在这里买到了它 ●抽身。 ●A short trip ●关于现代旅行的哲学 ●这种书最适合坐在铁皮火车上,看看自己窗外的风景,看看作者眼中的风景 ●"说再见是一种特权" "在城市旅行,看见的是人。在乡间旅行,看见的是自己" ●游历+观点 ●旅游的价值,旅游的哲学。希望自己,有钱吧,感觉自己就是个旅人吧,一直穿着方便行走的行头,住的地方也是能简则简,但是喜欢住这个城市,而不是经过这个城市, ●武汉。2009。中南路新华书店 ●一样在秋天来临的时候认为那是城市最棒的季节hhh 《旅人》读后感(一):游程 读了大部分小篇章后,一翻手,瞄到书本背面的某段话,疑似点睛。 感慨岁月飞逝,唏嘘少年。 怎么才能抵过时光变迁。 何时才能踏上征程。 到哪里了,期望才不会被失望替代。 遇见谁了,理想才不会以梦想告终。 由[一样]变成[不一样]呢。 《旅人》读后感(二):旅行的态度 无意中得到这本书,本想仔细读一读,因为一直还比较喜欢散文。 可惜,整本书都在批评质疑,到了最后才是感谢旅行。 有一段话倒是道出了心声:它证明了你所在的世界不是唯一的世界。你的观点不是唯一的观点。你自以为是的道德标准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旅行目的和感想、意义。没有统一的标准和模版。就如同看书阅读,喝一杯咖啡,看一场电影...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get到其中的乐趣即可。 《旅人》读后感(三):怎么旅行 旅行不就是为了摆脱身份么? 喜欢乘火车,搭飞机太快,便宜的位子也不够大。 成不了旅人,牵挂太多,对自己也不够狠。 本土的东西还剩多少?寻找本土,你愿意付出多少?我的话,可以没有电视,没有网络,但要有浴室,可以的话有空调。洗好,吃好,睡好,拉好,才能玩好!!! "我们的身体就是文化的记忆,即我们就是我们吃下去的食物。"听起来,我像低等动物。 期待前往不理睬旅人身份的城市。 若只是换个环境,花点钱,"野生动物园"与"度假村"就够了。 《旅人》读后感(四):如果内心一直在行走 如果你是一个简单的人。 内心中总会有跳脱现实的欲望。 如果你是一个敏感的人。 在等待地铁的时候会体会车辆驶进时吹在脸上的风。 如果你是一个单纯的人。 能再下雨的午夜静静聆听雨水低落树叶的声音。 那么你应该读这本书。 这是一个适合离开家,在异地工作生活的人们的一本读物。 你会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影子。 会在里面看到别人眼中的自己。 如果你是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带着耳机阅读。你会觉得有时候你想出行。有时候你想回家。 如果是你是在周末的阳光下坐在沙发上阅读。那么你会想起曾经邂逅过的一个人。曾经失却的一段时光。 简单的书。适合简单的阅读。 如果你还想做一个简单的人。 《旅人》读后感(五):当叙述本身被叙述 当叙述本身被叙述,当体验成为体验的对象。就有了《旅人》这样一本书。 关于特定叙述和旅行价值的书,存在只有一个原因,"意义"太多了。我们赋予文化"意义",赋予旅行"意义",赋予体验"意义"。过多的"意义"相互冲撞,各自贬值。我们不再描述,而是充满"智慧"、语气讥诮地评论、偶尔抒情。 "意义"本身,让我们发现我们其实缺乏意义。就像我在这里的叙述。 在一本过于集中的过于干燥的智慧的旅行书中,我看见的满是对于商业社会和人性的追问。有理但是不好看,就像一位苍白、善心、唠叨的老妇。 智慧是筋骨,行文是皮囊,结构是身材。《旅人》是屡屡相撞的筋骨。 其实,我爱旅行。无论是逃离或者切入,她让我看见另一种常态。恒久的异乡,不仅仅是在异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