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存在着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沟通渠道,微信朋友圈可在非正式沟通方面给我们带来更多便利,其主要特性包括: 私密性:沟通需要"私密圈" 弥补开放交流的不足 微信朋友圈与前几年流行的微博很相似,都可随时随地发布个性化、碎片化信息,以展示个人生活和工作上的趣闻或自认为重要的信息。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微博是开放平台,陌生人之间可以互相看到发布和评论的内容;而微信朋友圈具有非常高的私密性,没有被邀请到同一个圈子的人,就无法得知圈子里的话题。 传统的企业内部非正式沟通就是一个"微博开放平台"的概念,一大群人在一起组织活动或游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每个人的观点都可以被其他人了解,因此难免会出现一个观点迅速被另一个观点覆盖、一个人在聆听另一个人的观点后选择沉默等现象发生。而微信好友圈的私密性正好弥补了"微博开放平台"沟通不足的问题。 对"私密性"的借鉴 在观察企业内部的会议沟通中,我们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高层们在开会时会因某个话题争得面红耳赤,而一旦现场有基层员工,高层们往往沉默寡言;在一场部门工作沟通会上,本应该公开讨论解决的问题,经理却常会说:"这事先放放,会后我单独找你沟通"等类似话语。 这些现象说明,许多企业内部问题都需要通过非正式沟通渠道来解决。 所以,企业管理者在参与非正式沟通的时候需要注意:一方面,针对单独性的非正式沟通,应该充分考虑到当事人的感受,尤其是对于"私密圈"的诉求,因为只有在一个私密的环境里,员工才有安全感,才愿意表露出真实的自己,这种沟通才可以获得最佳效果;另一方面,针对群体性的非正式沟通,管理者要根据员工的岗位层级、文化水平、兴趣爱好、生活圈子等因素,分别给予不同的"私密圈",组织不同的相关活动,让员工在圈子里敞开心扉,开展充分交流,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 真实性:沟通需要"实名制" 无记名沟通的不足 一般企业的非正式沟通理念非常看重对企业沟通诉求回应方的保护,认为员工出于职业安全或上下级关系考虑,对很多问题的"揭发"持谨慎态度。所以,企业管理者应该在沟通初始就表达出一种"无记名"甚至"揭发免责"的姿态来。 其实,这是管理者单方面的主观臆断。企业内部越是具体和严重的问题,反而越容易找到责任人,也很容易猜测出是谁"走漏了风声"。因此,此类非正式沟通的结果,很难真正找到关键问题所在,容易导致沟通失败。 "真实性"的借鉴 微信朋友圈的交流如此高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好友圈是真实的,每个人都知道发言的人是谁,也都清楚他为什么会说这样的话,这与以往任何一种网络交流方式有很大的不同,也正是其"真实性"赋予了微信朋友圈别样的生命力和活跃度。线下的真实朋友来到了线上,线上的真实朋友在线下也触手可及,这种无处不在的真实感,让人们愿意在朋友圈里说真话。 当下,企业员工的沟通理念越来越趋向于平等、独立。作为企业方,其倡导非正式沟通的目的应是探究事实、挖掘真相。这就要求企业在内部树立和倡导一种敢说真话的沟通氛围,企业只有广开言路,把"无记名"改成"实名制",把"免责"改成"有奖",才会让员工放下心理包袱,敢于谏言,敢于直言。 交互性:沟通需要"有反馈" 单向沟通的不足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企业组织了一次征文比赛,主题为"我与我的上级",借此希望从征文比赛中发现内部沟通障碍、管理技能缺陷等问题,从而开展有效的管理改革。主办方在全体员工大会上宣布了这个赛事,并且多次说明为了公平起见,这次征文比赛由主办方直接收稿,不设指导老师、不做修改指导、不经过任何部门负责人,大家可以把工作中的酸甜苦辣都写进去,内容越精彩奖励越高。结果,主办方沮丧地发现,收上来的稿件不是赞美上级多么英明神武,就是把员工与上级之间细小的摩擦无限夸大且结局圆满。 企业管理者在参与非正式沟通的时候,往往希望在"不知不觉中"向员工灌输理念、收集信息,但最终往往变成企业很主动、员工很迷糊,上级很积极、员工不配合的结局。 "交互性"的借鉴 在微信朋友圈里,每天都有好友在发表个人观点或照片。神奇的是,无论是其在上班或是业余时间发表的内容,基本上都会在短时间内获得"点赞"或文字回复。这样的快捷反馈,激发了人们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生活和工作状态的积极性。 企业期望的非正式沟通,不应该是一方的独角戏,应该是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多人舞。企业应该在非正式沟通中,对于员工的表述迅速给予反馈,至少在沟通结束后,有针对性地结合"私密性"原理进行反馈。管理者应该意识到,反馈是最好的沟通,只有不断的互相反馈,才能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通过沟通解决问题。 责编/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