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在作文教学中发掘农村学生的乡土情结


  作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阅读量相对较少,许多学生没有上网查阅资料的条件,社会信息的撷取也是非常匮乏的。因此,在作文时往往枯肠收尽而内容仍然枯燥单一:写做好事就帮老大爷扛米,写母爱就是妈妈背自己去医院……在学生中还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学习语文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许多农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上也颇感头疼,常常抱怨学生的信息匮乏,见识短浅,知识面狭窄,写不出好作文。笔者在农村中学进行了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感觉到农村中学学生的作文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还是"大有作为"的。而作为一名农村教师,要使学生写好作文,除了向学生传导大量的信息和教给他们一定的写作方法外,更重要的是去发掘这些农村孩子身上的"乡土情结",让他们把眼中心中最为熟悉的乡景、乡人、乡情通过自己的笔触去表现出来,以达到锻炼和提高作文的能力。而作为教师,可以试着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发掘学生的"乡土情结":
  一、带领学生巧绘恬静自然的乡景
  枯藤老树、小桥流水、低矮的屋檐、黝黑的古井、金黄飘香的稻浪,涨红了脸的高粱……,在农村中学生的视野里,这些恬静的简单的景致,不再只是他们视觉上的形象,而已成为写作中可以大量撷取的素材,甚而有时候也成为他们情感归属的寄托。在作文《我心中的__》时,许多学生一开始就把思维模式固定在一些笼统而说教的人和事中,我追问学生:在我们所处的环境中独有的触动心灵的东西有什么?学生把视野投到窗外,看到这般美的乡村,学生开始了心灵的探究,有学生这样写自己的家园:"双手推开两扇小窗,晚霞似火,青山如黛.庭院之中含羞红桃数点,含笑白梨几片。"一副恬静自然的田园山水图画,蕴藏了小作者内心浓浓的对家乡的无限的热爱之情。 这样的习作来自学生的细心观察,来自于自身的丰富精神体验,学生阅读自然更能让他们悟尽自我,农村自然景致的美好能让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宁静,守得一隅精神家园。
  二、引领学生描写善良淳厚的乡人
  如果带领学生巧绘恬静自然的乡景能让学生守得一隅精神家园的话,那么引领学生描写善良淳厚的乡人就更能让学生懂得父老乡亲的深情厚谊,从而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写作欲望。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自己的憨舅爷:"憨舅爷吧嗒着烟袋,不哼不吭,脸上还带者笑容,好象是听表扬呢?" 舅爷的憨态可掬,实则小作者是在赞美他的淳朴善良;有同学在作文中写自己的小学老师:"人们都叫他老肖。一身粗布衣服,时常乱蓬蓬的头发,有时甚至连袜子都是穿得一样一只,就上气不接下气的冲进教室。"则向我们刻画了生活清贫而对工作负责的乡村教师的形象。"亲不亲,故乡人",只有让学生心存感念,常对父老乡亲怀着一棵感恩的心,才能在作文之中说真话,诉真情,让自己的作文异彩纷呈。
  三、激发学生抒发至亲至爱的乡情
  这里所说的乡情是风土人情,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到民间去采风",学习此单元就是让学生去关注身边的民间文化,从传统佳节到地方特有的节日,从祖辈口中听到的典故传说到幼年唱到的童谣等。例如传统节日端午节,农村就有着独有的习俗(采艾叶、菖蒲,插在窗户上,能驱风辟邪),教师就可以以此作为学生作文的素材。因为对身边的民间文化做深入探讨,增添他们对家乡的眷恋,使他们感悟到一直生活的故土原来如此意蕴丰富。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去关注生活,关注语文,随之对现实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去体会,不再是一个漠然的态度,这样,更能提升农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丰富其成长过程中的内心世界。而相对城市纷繁复杂的生活,农村有着特有的风土人情的淳朴,给身处农村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曾经把家乡比做陶渊明向往的"桃花源",邻里的和睦比城市钢筋水泥的隔膜要温暖许多,朴实的农民那种勤劳、向上的本色,更让与之朝夕相处的学生心灵受到好的熏陶。而这种"乡土情结"的存在,让学生的作文创作更如鱼得水,更能把农村独有的淳朴的乡土风情融入作文中,更能让学生守望一份真诚而单纯的精神世界。因此,在作文教学中,作为农村教师,更应该有效的利用这种情感上的资源,让学生秉承对真、善、美的世界的追求,更进一步地提高作文水平。
  总之,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就要利用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文化风情的课程资源,让学生在寻常事物中体验生活的情味,努力在作文教学中发掘学生的"乡土情结",引发学生在作文中的乡土意识,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心中对于艺术、生活之美永恒的渴求。更进一步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作文的能力。
网站目录投稿:雁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