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德化白瓷


  一、历史沿革
  德化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千年古县。
  周时属七闽地,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廷钧升归德场为德化县。
  宋代归属清源军、平海军和泉州;
  元代受福建路泉州、福建行中书省泉州路、泉宁府和泉州分省管辖;
  明代隶属福建布政使司泉州府;清代属福建布政司泉州府、永春直隶州;
  民国时期为福建省兴泉永道第四、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区。
  二、自然资源
  德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重要产瓷区之一,也是闽南的产瓷大县,全县已发现唐宋、元、明、清历代古瓷窑址238处,遍布全县各乡(镇)。
  德化窑得以世代相承,不断发展,凭借的是这里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勤劳聪明的德化人。
  燃料充足德化县地处戴云山区,气候湿润,土壤良好,树木生长快。密布的森林资源为德化窑的炉火解决了燃料问题。
  水源丰富复杂的自然地理状况,形成了河谷深切、溪涧密布。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溪流有沪溪、涌溪、大樟溪、小尤溪等4条,溪流总长495.06公里(溪面10米宽以上),分属赣江水系和晋江水系。
  在动力设备极不发达的古代,河流无疑成了主要的动力来源,丰富的水力资源为德化窑的规模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动力保证。从古窑址分布图上看,溪流所经过的区域,如国宝、浔中、盖德、三班等乡镇的古窑址群分布较密。所以说水资源在古代德化陶瓷业的发展过程中举足轻重。
  交通畅达德化县位于闽江支流——大樟溪的上游,自古以来隶属福州或泉州管辖,于是,德化陶瓷工匠为了把瓷器运出,开辟了两条运瓷通道一条是由大樟溪入闽江到福州港,另一条则由永春经桃溪入晋江到泉州港。
  宋元时代,泉州港成为"东方第一大港",当时泉州邻近各窑,特别是德化窑的产品成为大宗商品。德化瓷器在国内外市场上受到青睐,大大地推动着德化瓷业的发展,从此开始大量外销。
  明代,为防倭寇入侵,朝廷实行海禁。成化十年(1474年)正式把泉州市舶司迁往福州,泉州港中衰,此期德化瓷只有少量从泉州港出口,而主要转向由福州港出口,走的是大樟溪至闽江的水上通道。
  德化大樟溪上游,明代德化的重要集镇水口镇与福州之间已经有舟楫来往。
  清中期以后,厦门港的兴起,德化瓷器基本上就从厦门出口。产品由人工运至永春,经水路到泉州,由水路或陆路转至厦门,经厦门港销往世界各地。有喝喇吧(雅加达)、三宝垄、实叻(新加坡)、马辰、赤仔(泰国)、暹罗、柔佛、六坤、宋居荣(宋卡)、丁加卢、宿务、柬埔寨、安南、苏禄、吕宋诸国。
  此外,各个历史时期泉州港周边沿海地区的居民在向海外移居时也带出大量的德化瓷,特别是由此带来的民间贸易,给德化瓷开辟了另一个外销的途径。交通运输路线的畅通,是确保德化瓷业经久不衰的重要条件。
  矿产丰富目前德化已发现有103个高岭土矿点,大致可分为三个环形矿带,
  (1)以浔中镇坂仔、观音岐,盖德乡宝坑、 山坪、有济、林地,雷峰镇潘祠、蕉溪,龙门滩镇苏洋、硕儒为代表的浔中地带高岭土环形矿带。
  (2)以美湖乡金竹坑、双尖、上田黄石、阳山白岩格,春美乡双翰、桂地,赤水镇大尖山、永嘉,国宝乡佛岭头为代表的美湖地带高岭土环形矿带。
  (3)以上涌镇桂林,桂阳乡王春,汤头乡半岭,葛坑镇富地、湖头为代表的桂阳地带高岭土环形矿带。
  有了以上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即使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勤劳勇敢的德化人靠智慧和经验,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新瓷种、新造型、新工艺,建起了一座座瓷窑,为德化窑的形成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历史的壮歌。
  三、德化白瓷的产生与发展
  两晋以来,特别是隋唐时期中原人口大量南迁,绚丽多彩的中原文化,包括陶瓷生产,也随之传入德化,并在德化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发展壮大,形成自己的特色。
  经过唐代青瓷窑的发展、变革,宋代德化窑的窑业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以青白瓷和影青瓷为主。伴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拓展,宋代德化窑的产品以其品质和数量的优势成为大宗出口商品,这种商品既可销售又可作为古代航船上的压仓、镇颠物品,所以需求量相当大。
  明代德化窑在元代半倒焰窑炉的基础上创新了倒焰结构的窑炉,使明代德化白瓷的品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造就了象牙白、猪油白、乳油白、葱根白、鹅绒白、孩儿红等优质瓷种。特别是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白釉瓷雕塑像的出现,使德化白瓷在世界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提高了德化白瓷的知名度。
  清代早期主要以白瓷为主,并开始生产民窑白釉青花瓷。由于阶级窑的采用不仅提高产量,又扩大了生产规模。清代的白釉瓷白中微泛青,色泽素雅。
  民国时期,德化白瓷以其造型简朴大方、线条流畅、釉色洁白光亮而受到世人喜爱,特别是大型组雕五百罗汉倍受人们称颂。
  四、德化白瓷的装饰艺术
  宋代德化窑器物装饰技法有刻划、模印和堆贴,并已达到相当高的成就,发现为数较多的军持、盒、小瓶等类器物的装饰花纹,都是模印的,纹饰种类有龙纹、云水纹、莲花瓣纹、缠枝花纹,尽管种类不多,变化不大,但从图案的组成上都显纹样清晰,线条流畅,朴素大方,实用美观。在粉盒盖上印制的花纹,一般是选用简单的花卉图案,这种图案富于变化,如牡丹、莲花、菊荷花、梅花、葵花,云纹、单凤、双凤、婴孩、钱纹等等,并在盖心饰以一朵花,周边以简单的花纹有的盖印制"福"、"寿"、"福海寿山"、"金玉"等吉祥文字,有的蒙古族人头像,有些小盏的内底心阴印有双鱼,或朵花,非鎌细。
  大型碗、盘、花瓶纹样的装饰,则是采用刻划的方法。其做法是用竹笔或蔑梳在瓷器的坯体上刻划花纹,刻划出来的花纹具有线条流畅,朴素大方的特征,或豪迈奔放,坚强刚劲,或活泼潇洒,生动优美。
  堆贴技术在少数瓷器上也被应用,但并不普遍,如瓶类的颈腹就堆贴有龙纹或其他兽首纹饰,这种堆贴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明代,德化窑的装饰手法有印花、贴花、划花和透雕,晚期还出现了釉下青花彩绘。
  印花的花纹主要是采用印模压印的。从八仙杯、瓷印盒等器物的纹饰可见花纹清晰美观,达到相当逼真的程度,具有很高的水平。印花装饰所用的图案,有仿青铜器上的传统花纹,如饕餮纹、云雷纹等,这种纹饰继承了传统的技法和艺术。有的造型也沿用传统的形制,如双耳印花夔龙雷纹鼎、双兽耳印花夔龙雷纹炉、双兽耳饕餮纹簋形炉和白瓷花瓣等。
  贴花亦称堆贴,这种技法基本沿用宋元的作法,明代这种技法已在许多器物上被广泛地使用,具有独特的风格。如八仙杯、梅花杯、龙虎杯、狮耳炉、蟠龙瓶等等都很有特色。
  刻划技法在宋元时代德化窑已很常见,进入明代,刻划篾纹已逐步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在器物上刻划精细的文字题记或诗句,作为器物上的装饰,这种作法是明代德化窑的又一特色。
  透雕装饰是明代德化窑的新工艺。从发现的透雕套杯、透雕瓷薰炉、透雕笔筒和透雕的瓷狮子等都非常别致,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清代早期和中叶,德化窑白瓷装饰的特点大体延续明代风格的印花、贴花和透雕的仿古作品,釉下青花装饰达到全盛时期,各种色彩的装饰有了新的发展。
  民国时期的德化白瓷装饰有色釉、电光水、镶金线、点釉等,但釉下青花随之衰落。
  五、德化窑白瓷的款识
  宋元时代德化窑部分器物已出现款识,但并未广泛地使用。这些款识是用毛笔蘸颜料写在器物上,这种颜料含铁高,在釉下呈酱色,如在碗内出现的"张"、"戊"、"藏"、"永"、"浔"、 "舍"、"大"、"真"和小碟内出现的"林"、"正"等单字楷书款。另一种款是刻制的或印制的。如北宋碗坪仑窑一部分盒底和盒盖凸印有"林立"、"三卿"、"前"、"上"、"飞"等文字。屈斗官窑匣钵上刻有"郑"、"张"姓氏款和"丁未年"的年款。三班尾林窑的盒底阳刻反书字"麟龙攀吴"等。
  明代德化窑瓷雕作品大量出现,不少瓷雕作品背后都印有作者的姓名款,如"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张翕"、 "文荣"、"陈伟"、"陈念山"、"林孝宗"、"林希宗"、"林子信"、"子信"、"林氏子信"这些名款都用印章(有方形、长形、圆形、葫芦形)来表现,其字体有篆书、楷书和行书;有些是用堂号款如"心荣、印章,还有直接刻上的,如"山人陈伟"、"茴江山人"等和葫芦形内篆刻"福建德化制造"、"德化"和方形内篆刻"福建德化"、"福建德邑"等地名款。此外,有些器物已开始有釉下青花书写年款。如上海博物馆藏的德化窑明天启年间烧制的白瓷瓶,瓶腹上就用青花书写。而明代中叶以后出现晚期在国内盛行的以画代字的款(如画小兔、秋叶、双鱼、火焰)和其他画款,在德化县窑址器物中也普遍被运用。
  清代德化窑白瓷器仍延续明代的纪年款,主要用于向寺庙许愿进奉的供器(花瓶、香炉等器物),如在德化香林寺中发现的一对五彩九龙瓶,底部就写上"康熙二十五年德化县知事鄞县范正辂选制"的纪年名款。在城关程田寺发现的一件大花瓶,瓶腹正中就书写了"程田寺,大清雍正柒年肆月谷旦,三世尊佛炉前应用,弟子颜臣相叩谢"的纪年名款。有些置于厅堂摆设的花瓶也有用纪年款的。
  清代德化窑白釉瓷雕仍延续明代的做法,在作品背后加盖 (或刻上)作者的姓名印章款,如"云山刘宏荣制"、"林杨"、"林捷升制"、"蕴玉"、"苏蕴玉"、"苏学金手制"、"许云麟"、"许云麟制"或别号"博及鱼人"、堂号"许裕源制"、"顺和苏记"、 "珍和金记"等印章款。
  六、德化窑白瓷流传和收藏
  德化地处东南沿海,又与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福州、泉州、厦门等鼎足而立。陶瓷业的发展与海外贸易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调查发现,德化窑白瓷的不少产品是专供外销而特制的。在国内市场和博物馆很难看到,而在国外却大量发现。根据国外考古发现的资料,在欧、亚、非广大地区的遗址中都相继发现德化古外销瓷,目前所了解的这些遗址有日本的松川、山口、香川等地,埃及福斯特遗址、蒙巴萨区遗址,坦桑尼亚坦喀尼喀遗址,基尔瓦大清真寺遗址,马库丹遗址,杰瑞扎遗址,阿拉伯半岛的亚丁、苏哈尔遗址,阿曼素哈地区遗址,伊朗内沙布尔遗址,泰国湄公河遗址,古暹罗大城府遗址,斯里兰卡雅巴伟巴遗址、迪迪库斯遗址、塞巴布河遗址、阿拉胡瓦遗址和亚拉虎瓦遗址,马来西亚莫河口的布吉巴士林登遗址、沙捞越遗址、旧柔佛首都遗址、文莱遗址,爱尔兰都柏林、贝尔法斯特和阿呢克古城堡遗址,印度尼西亚的苏拉威西和爪哇遗址,菲律宾马尼拉圣安娜、贝湖西端的内湖、民都洛的加莱港等地遗址,南非卓湾海底沉船和韩国新安海底沉船也发现有德化窑古外销瓷器,等等。
  上述遗址中出现的德化古外销瓷器的年代早至北宋,晚至清代,器物有青白瓷、象牙白瓷、奶油白瓷、猪油白瓷、青花瓷和五彩瓷的盒、军持、壶、罐、盘、碗、高足杯、碟、炉等等。据目前获悉的资料,美国克里夫兰艺术博物馆、堪萨斯市纳尔逊美术馆和波士顿、费城、纽约、芝加哥等地博物馆,叙利亚哈马国立博物馆、意大利博物馆、日本东京博物馆、出光美术馆和箱根神社,斯里兰卡科伦坡国立博物馆,马来西亚沙捞越国家博物馆,新加坡南洋大学李光前文物馆,新加坡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博物馆,英国英王爱德华七世陈列室、伦敦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牛津阿斯穆林博物馆、达勒姆东方博物馆、爱文堡苏格兰国家博物馆、伦敦珀西瓦尔·戴维基金会和林肯郡·斯坦福·伯利大厅陈列馆,瑞典斯德哥尔摩远东古代博物馆,爱尔兰贝尔法斯特北爱尔兰博物馆、爱尔兰都柏林国家博物馆、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博物院,非洲达累斯萨拉博物馆和法国巴黎奎美特博物馆等都珍藏有德化古代瓷器。我国的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广东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陕西省博物馆、福建省博物馆、四川重庆市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河南安阳市博物馆、福建晋江市博物馆、福建闽台关系史博物馆、福建安溪县博物馆、福建永春县博物馆和台湾故宫博物院、台湾国立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四川省大邑县文管会、福建省文物总店、厦门市文物店、河南省文物商店和福建省泉州市文物商店等也收藏有德化窑古代白瓷器。
  七、德化窑白瓷的鉴赏
  德化窑宋元时期的青白釉瓷器有日用瓷和陈设瓷,青白瓷的器型主要是适应民间的需要,在器物上也体现了各种文化的风格。
  鉴赏一件宋元时期德化窑青白瓷,主要应把握以下几个方 面:
  (1)造型简朴,实用性强,结构线条流畅,做工细致,装饰图案讲究,与德化周边地区的同一时期器物相比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准,胎体厚薄不一;外销器型胎薄,装饰图案精细,胎质密,也有的胎质较松看上去有一种温度不够的感觉。
  (2)釉较厚或积釉处呈微泛青色,上部釉面均勻,下部釉层较厚,少数出现汗珠状积釉并有冰裂现象。
  (3)有扣烧或口朝下出现的芒口,支圈烧出现的粗支圈点痕,下底及单件器物有细砂的痕迹。
  (4)成型以手拉坯和模印为主,雕塑较少,器物接口处的处理较精细,接缝处几乎看不见,特别是外销器型表示最为突出。
  (5)这一时期的时代特征在瓷器上体现得较明显。宋初的器物具有较强的唐代特征,器型丰满,尤以瓶类最为突出,造型厚实;元代讲究精细小巧,大高足杯尤以体现马背民族的文化。
  德化窑明代"象牙白"瓷产品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除了部分订制外销的产品外,大部分造型都是民间百姓常用的日常器具,如碗、盘、盆、杯、碟、壶、炉、盒、洗、盏,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和陈设品等。明代是德化陶瓷史上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当时作品很多,如观音、达摩、弥勒、如来、文殊、普提、布袋和尚、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寿星、关公、童俑以及种种瓷塑人物造像。这一时期出现了何朝宗、张寿山、林朝景、陈伟等一批瓷塑艺术大师。尤以何朝宗为代表的"象牙白"瓷塑雕像最具特色。被誉为"东方艺术国际瓷坛的明珠"、"世上独一无二的珍品"、"可与米兰的断臂维纳斯相匹美"……。
  "象牙白"瓷有这么几个特征:
  (1)器物造型厚实、丰满,装饰部分讲究自然大方,手拉坯或捏塑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这种德化独有的中低温材料配方的瓷质是闽南周边窑场,乃至景德镇窑的白瓷所不能比拟的。
  (2)釉层均匀,釉面莹润,玻璃相好,釉色白中微闪黄色,似象牙色,犹如凝脂。
  (3)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其它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
  (4)瓷雕作品深带艺术匠师的个性风格,一般在背部或某个适当位置都盖有作者的图章,得意之作有时还加上其它款式的图章,如年号款、地名款等,作品内壁主体可见印装合缝的痕迹。
  明代"猪油白"瓷产品和其它瓷种一样,均以适应市场需 要的造型为主,除了外销订货的产品造型外,大部分造型都是寻常百姓日用器具,如碗、盘、盆、杯、碟、壶、炉、盒、洗、盏,以及文人墨客和宗教方面的用品和陈设品等。明代是德化陶瓷史上瓷塑艺术最为繁盛的时期,"猪油白"瓷雕作品也不例外,作品造型很多,各式各样,主要有:观音、达摩、弥勒、如来、文殊、普提、布袋和尚、文昌帝君、福德正神(土地公)、寿星、关公、童俑以及各种瓷塑人物造像。其中"猪油白"梅花杯、龙虎杯、犀角杯等大量销往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为雅士喝饮料的器具。
  "猪油白"瓷的鉴赏与"象牙白"瓷的特点大同小异,主要有:
  (1)器物造型厚实、丰满,装饰部分讲究民间艺术的粗矿手法,堆贴、手拉坯、捏塑等部位的接口处过渡流畅。胎体细腻,胎质坚硬,这是中低温材料配方所独有的瓷质特征。
  (2)釉层均匀,釉面莹厚,玻璃相好,釉色洁白光亮,透光折射犹如油脂,这种滋润油脂感是釉面所独有的特征。
  (3)烧成工艺与同一时期的"象牙白"瓷一样,叠烧器物内壁有支钉痕迹,其它器物足底有谷壳或匣钵砂的痕迹。该瓷种的瓷雕作品同样深带艺术匠师的个性风格。
  在岭兜明代窑址的调查中发现了一种白中蕴红的标本,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孩儿红"瓷,器型主要有梅花杯、八角杯、龙虎杯、盅、小碟、小碗、水注、小动物等。"孩儿红"是明代一种在烧成工艺上无法控制,且在一定气氛下偶然产生的珍稀瓷种,得者甚少,传世就更少,因而被世界古陶瓷界和收藏界视为稀世珍品中的极品。
  德化窑"孩儿红"瓷的鉴别主要应注意以下几个特征:
  (1)该瓷种是中低温陶瓷原材料在特定的氧化气氛下产生的,从考古资料上看,德化窑古代烧氧化焰的主要是在元代、明代和清代,尤以明代最为典型。因此,在器物的造型、制作、装饰、烧 成等方面就留下了明显的时代特征,与现代采用的稀土添加着色有很大的差別;
  (2)釉面莹润光亮,器物白中蕴红,在光线下犹如婴儿粉嫩透红的肌肤。
  明代"葱根白"瓷属于一种质地高雅的优良瓷种。民间使用量大,传世较多属于较为一般的瓷品。主要器型有碗、盘、杯、碟、钵、盅、盒、壶、小罐、西洋工艺瓷雕、人物瓷雕等,西洋工艺瓷雕为海外订做,专供外销。其特点:
  (1)造型丰满,结构严谨,细部装饰精巧。
  (2)胎釉结合紧密,胎色白,质地坚硬,釉色洁白尤如水中葱根。
  (3)该瓷种细部处理留有德化明代窑工的手工刀法痕迹,真雕刻痕迹最为明显。
  清以后,随着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德化窑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由于德化白瓷的质地与民间青花画风的有机结合,使德化民窑青花瓷倍受世人的钟爱,几乎所有的窑场都改烧青花瓷,且产品大量外销,德化窑白瓷的名贵瓷种随之削弱。
  这一时期德化窑白瓷生产的数量较少,由于工艺技术力量大部分转向生产青花瓷,对白瓷的研究较薄弱,生产的白瓷除清初延续明代的风格外,其余的质量较为一般,但是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批白瓷雕塑的能工巧匠,如林捷升、许良西、苏学金等,他们的制作方式仍以个人作坊为主,作品上大多有个性化的印记,作品涉及的题材较广泛。主要产品有日用瓷、陈设瓷、艺术瓷、雕塑瓷等。
  清代早期基本延续明代的瓷种,中晚期白瓷瓷质较为一般。主要特征是:
  (1)器型与此期的青花瓷相近,有的直接用青花 瓷器型,雕塑风格与明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头饰、胸饰、手饰等的变化,以及花纹线条讲究刀法锋利。
  (2)制作方法大件器物以手拉坯为主,雕塑以模印后的细雕,胎体厚薄不一,但时代的特征较强。
  (3)胎釉结合紧密,其胎质在清初有一段时间仍为明末的"糯米胎",中晚期主要以质地坚硬的还原瓷胎质;釉色清白,莹润度一般,钾釉特征明显,还原瓷釉色微泛青,在积釉处较为明显,这与青花瓷大规模生产需要而改进的阶级窑有直接的关系。
  (4)器底一般有清代装烧工艺的特征,釉及底,底有细砂痕。
  民国时期德化窑白瓷较为不景气,这与当时的社会不稳定有很大的关系,各种工艺水平有所下降,器物造型不多,瓷塑艺术品及陈设品也大为减少,工艺粗糙,器型主要有碗、盘、杯、碟、罐、壶等,造型以讲究实用为主,朴素大方,粗糙笨重,造型和装饰整体搭配较差,但这一时期也出现象许友义三兄弟、苏学金等一批瓷雕艺人,为德化陶瓷赢得了有史以来的第一个国际大奖。
  民国时期德化窑白瓷的艺术特点有:
  (1)造型粗糙、笨重,整体搭配一般,艺术效果较差;但雕塑工艺方法有所改进,雕塑作品不亚于明清时期;
  (2)胎含杂质较多,质地较暗实,釉面呈灰青白色;
  (3)制作方式由初期的陶模成型发展到晚期的石膏模注浆成型,成型方式的不同留有明显的时代制作特征。
网站目录投稿:安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