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天》是一本由罗尘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00元,页数:26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两天》精选点评: ●罗尘滴风格、大大滴有。 ●如果书的作者是80后作家,他真的很另类,南方少年的成长历程,笔很冷,心很热! ●当初吸引我的是书名,许巍的《两天》曾打动过我良久...具体故事记不清了,零散的回忆,青春的混乱,隐约有种《动物凶猛》的氛围... ●不谈文字功力,这是一个人的成长!真实的生活! ●好书 ●一星给他和奶奶的感情,两星给他年少时的裘马轻狂 ●可以讀一生的小說! ●虽然书被傻逼折腾得很惨…无可否认在上厕所的时候看看也是很不错的。 ●在小说中,王亮是个痞子,二流货色。哈哈!只是行文有些零碎! ●失恋时读的。好像我是个无可救药的黏答答的麻烦女生,我只能远远地在心里惊叹男孩子心里的世界和人物。 《两天》读后感(一):值得推荐 我记得这是我在大一时读过的一本书,当时读了孙睿的草样年华和饶雪漫的沙漏,所以就故意找一些那样的书看一下,发现很有意思,有点像余华的感觉,幽默又不失客观与文采。由于本学校的图书馆资源稀少,只有我的长生天和两天这两本书,总体感觉还不错,推荐大家看一看 。 《两天》读后感(二):《两天》读书笔记 这本小说是无意中寻得的,起初一直以为是作者的散文式自传。总之,就是把它当自传看的。一开始觉得作者的文字特别矫情甚至浮夸,好吧,现在仍然这么觉得。可是整本看下来后,又显得相当真实,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入戏的感觉。尤其是作者发出"你想得到什么"或是"你在好奇什么"的类似疑问时,就好像真的有人在质问你一般,那感觉十分神奇。 书中有描述朋友的一段,印象不深了,只觉得特别的对。说的大意是,作者死后参加他葬礼的朋友人数不会超过五十个人之类的,后面还有一大段,只是不记得了。当时,我心中便有一种声音在说,是啊,这也是我所认为的友情。 《两天》读后感(三):2010.10.16 两天 又是罗尘的书 上一本叫我的长生天 我只有两天 一天用来出生 一天用来死亡 如果是外地来上海打拼的人 看这本一定会生出许多感慨 书里 作者或真或假的回忆山里的童年和北京的生活 和 你我一样 对于罗尘 是因为在书店看到他最新的一本书 叫 当我养狗时,我还养了一只猫 只在书店读了一篇 我就决定要买 (当然是回家在网上买-_-|||) 后来在浦东图书馆找到一排罗尘的书 都很新 说明没啥人借 于是 先选了这两本回来 我想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 我会见到他的 今天很开心 在图书馆借到了草房子 在图书馆吃了晚饭 图书馆门口竖起了大大的背景牌 说是 成立典礼 工人们那么晚了还在布置 呵呵 浦东图书馆确实堪称政绩 当然也沾了浦东干部学院的光 谢谢党 谢谢政府 《两天》读后感(四):跟余华的 在细雨中呼喊 给我的阅读感觉异曲同工 大二当代文学精读论文写的就是这本书。隐约看到了很多人的过去与现在。经验的共通性。 这是当时的文字了: 成年后"我"离开了大山,来到了城市。城市的生存空间之压抑,更让人显得突兀。城市就像一个巨大的磨盘,人生活在其中一圈圈、一轮轮的奔波,天旋地转,天昏地暗。磨盘的向心力极大,好比单位里开关电梯的小妹,刚来的时候腼腆、害羞的跟人们打招呼;而两三年之后,见谁都爱理不理了。小妹是成熟了,却也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或许一不小心,"我"也成了你们。"只要我再坚持一会儿,在坚持一小会儿,我就会变成和你们一样。"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我"的一小会儿意味着多少激烈的挣扎。 然而"我"成为不了你们,却也终究无法成为完全的自我。 于是我想回家了。 "我"就只能呆在自己发现并命名的金鱼洞里。后来与一个叫铁牛的孩子成为朋友。铁牛拥有万马谷。"我们像两个国王一样,各自拥有一片领土。我们简直太奢侈了。"其实,并不是"我"拥有了金鱼洞,而是金鱼洞在"我"不被人接纳的时候收容了"我"。"我"占有它的时间越长,就就说明"我"已经被群体抛弃的越久。 记忆也就不是过去。记忆也留有缝隙。 "我"产生了困惑——如果穿过这些缝隙回到过去,必将看到童年的子坐在青石板上。在同一时间,必有两个我客观存在。可哪一个才是真实的?如果坐在青石板上的是客观存在,那么看见坐在青石板上的我的那个人又是谁?难道有两个我存在?还是人的一生由无数个我在彼此叠加?这看上去拗口的、甚至有些无厘头的思索透露出了"我"的恐惧:过去客观存在,不会因为感情的介入而有所改变。记忆不是过去,是人们生活的另一个"现在"。那么回去,也就没有了必要。正如艾略特所言:你所在的地方正是你所不在的地方。又如诗人郑单衣所说:此乡是他乡。总有一种失落让人们产生再一次逃亡的冲动,哪怕是人们曾向往许久并深深热爱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