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上阳赋》这部剧可以说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除了演员自己本上实力在线,很有热度之外,情节也是非常精彩的。被士族鄙视的寒门子弟萧綦,因为一场战功被封为异姓王,最终和王儇一起推翻旧朝,开启新的王朝。听起来,剧情就吸引人。而《上阳赋》之所以这样精彩,是因为剧中的很多角色,以及情节,都有真实的历史作为基础。 来源于生活的艺术,总是那么引人入胜。 如果有些历史基础的观众,不难看出,这部剧虽然是讲大成国的故事,但借鉴的是东晋的历史。 王谢桓庾,东晋四大家族。即琅琊王氏、陈留谢氏、龙亢桓氏、颖川庾氏。这四大家族,以及司马家族,都与剧中的势力一一对应。 而男主角萧綦,也有原型。 萧綦本是广陵萧氏家族,以清名才学著称。不过萧綦的母亲身份低微,出身寒族,且没有名分,所以萧綦一直被家族视为耻辱。 萧綦十一岁离家流浪,十六岁从军,两年后升为参军,曾在朔河一战中,率百名骑兵绕敌军后方,毁掉辎重,从而奠定胜局,一战成名。 最后萧綦一步步成为大将军、豫章王,手握百万重兵,权倾天下。 东晋时期便有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与萧綦的经历十分相似,他就是刘裕。 辛弃疾有一首《永遇乐》,其中有几句"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字里行间,辛弃疾丝毫不掩饰对这位"寄奴"的钦佩。词中的寄奴,就是刘裕。 刘裕的家世,往前追个二十几代,也是相当显赫的,祖上是刘邦的弟弟刘交。不过刘裕父亲这一代,家中十分贫困。 或许是家中贫困,或许是因为东晋的门阀世家之间,刘裕年少从军。 刚担任参军的时候,刘裕带领数十人侦察骑兵侦察,遇到了数千敌军,他没有逃跑,而是奋勇杀敌,以少敌多,硬生生地拖到了援军的到来。 刘裕也因此在军中小有名气,不少士卒由衷地佩服他。 公元402年,刘裕因为平孙恩叛乱有功,被封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 刘裕这时候的老大是刘牢之,刘牢之是东晋名将,东晋"特种部队"北府兵的首领。但因为刘牢之在朝廷和义军之间反复倒戈,最终投靠桓玄,害死不少人,失去威信,他手下北府兵的中级将领,纷纷离散,刘牢之最后自缢而亡。 桓玄势大,逼晋安帝退位,自己建立了桓楚。刘裕当时迫于形势,投靠了他。不过,刘裕因为在北府旧部很有威信,势力渐渐增大。 公元404年,刘裕谎称自己外出打猎,结果聚集了北府兵,他被推为义军盟主。桓玄的龙椅,屁股还没坐热,就被打得四处逃窜。 刘裕收复了建康,也就是现在的南京,晋安帝得以复位。而且,刘裕从后秦那里,要来了淮北十二座城池。 由此,刘裕被封为豫章郡公。《上阳赋》的萧綦提了一档,是为豫章王。 此时的刘裕,不仅手握重兵,并掌握了朝政大权。另外,刘裕开始北伐。 西晋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晋朝衣冠南渡,偏居一隅,这才有了东晋。自此,东晋名将祖逖、庾亮、桓温等都北伐过,然而五一成功。 刘裕却一举消灭了南燕,又先后灭了谯蜀、仇池,晋朝也重新恢复了对巴蜀、汉中地区的统治。 公元416年,刘裕带着大军再度北上,讨伐后秦。后秦是在前秦的基础上建立的。前秦非常强大,不是淝水之战以少胜多,东晋差点就被前秦灭了。虽然经历政权更替,后秦实力也不容易小觑。 不过,刘裕一年不到,就灭了后秦。 南宋和东晋的情况非常相似,而且从岳飞开始,许多名将都没能北伐成功。辛弃疾也一直想北伐,所以,北伐成功的刘裕,自然成了辛弃疾的偶像。 有句话叫屁股决定脑袋,说得好听一些就是位置决定思维。当初是一个小兵的时候,刘裕估计只会想当大将军。 后来,他当了大将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再后来,他北伐成功,立不世之功,无论是权势、兵力,还是声势,都无人能及。 此时的他,坐上皇帝的宝座,几乎没有什么阻碍,那么,他能忍受住这个诱惑吗?即便他忍得住,他的手下、亲友,也估计会不断劝诫,毕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公元419年,刘裕被封为宋王。公元420年,刘裕称帝,改国号为"宋",东晋自此灭亡。 这是刘裕的巅峰时刻,可想而知,也应该是《上阳赋》萧綦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