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净唯识论》,简称《唯识论》。大乘佛教论著。十卷。由唐玄奘糅译印度亲胜、火辨、难陀、德慧、妄慧、净月、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十位法师分别对《唯识三十颂》所作的注释而成。成书于唐高宗显庆四年(659年)。(玄奘事迹参见"《大唐西域记》"条) 本书十位法师中,亲胜、火辩分别做过简单的注解;难陀依唯识"见""相"二分说以及种子新熏说作注解;德慧、安慧用唯识"自证分"的说法发展了世亲的学说。净月主张第八识的现行和种子互为"俱有依"的意义。护法、胜友、胜子、智月等见解亦别,在陈那立三分说的基础上,护法更进一步主张唯识四分说(加证自证分)以及种子本有新熏合成说。这十家注书共有四千五百颂,是玄奘在印度最大收获的一部分。玄奘本拟将十家的注解全部翻译出来,总结瑜伽系学说,后来采纳窥基的建议,改用编纂办法,糅合十家之说于一书,并只留弟子窥基一人独任笔受,译成本书。 本论的内容,是论证三界的本源是阿赖耶识,虽"唯识所变","实无外境,唯有内识"。在第一大段唯识相里,先解释第一颂的前三句,先释破异教和小乘的种种实我、实法都不是实有其性,而只是依据心识所变现的相貌而假为施设。与广破印度外宗及自宗声闻乘所执着的实我、实法,为不合理性。次释能变识相和所变识相。释能变识相的识先述说我法诸相,皆内识所变,及种子识变现行,现行识变为种子及见相分,说明识有因位和果位的情况分。然后区分能变识相即阿赖耶识相,第二能变末那识相、第三能变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相。第一阿赖耶识,是一切种子识就是阿赖耶识。一切种子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为一切法的生因,它在相续的识流中,具有能生诸法的功能。阿赖耶以自相、因相、果相、相应、五受、三性、恒转、伏断等八段解释赖耶、异熟、一切种等十义,又引《阿毗达摩经》等五种共不共教典及持种、异熟、趣生、执受等十种道理,来证成阿赖耶识的存在(以上释第一颂末句至第四颂)。次释末那识,末那译为"意","意"为思量义。赖耶以第七末那为所依根,末那无始时来与赖耶相依俱起常恒相续,以赖耶的见分为本质,思量为我而坚执不舍。末那以出名、所依、所缘、体义、行相、染俱、相应、三性、三界、伏断等十门分别;更引《入楞伽经》及《解脱经》等教典及不共无明、意根、意名等六种道理来证成末那的存在(以上释第五颂至第七颂)。次释前六识相。前六识与赖耶、末那不同。赖耶、末那恒时现行,前六识则有不现行时,如极重睡眠及死亡时,前六时便不行。前六识皆缘粗显境而起了别。因此,前六识以差别、自性、行相、三性、相应、三受、所依、俱转、起灭等九门分别。此在说明八种识俱起之相,以及八种识自性不可定言是一是异之义(以上释第八颂至第十六颂)。次释所变相,此说明由"八识"转变出来的"见分"即是能分别;"相分"是所分别;由此见、相二分的关系,说明我相、法相是虚假不实的,即用唯识所因,世事乖宗、圣教相违等九番问答,了知一切法都不离识(以上释第十七颂)。自下更广释诸识不待外缘即能自己生起之相,即用四缘、十因等解释本识(即赖耶)、转识(前七种识)的种子和现行互为缘起,即能生种种诸法分别。又用诸业(善业、恶业、无记),二取(能取的见分,所取的相分),习气(种子的别名)的异熟(第八识的果报识)作用,解释有情生死相续之由(以上释第十八、十九颂);又用染净诸法自性不离识,解释佛虽说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而仍是一切唯识,还解释佛密意说,破凡夫外道的"我执",及二乘权教的"法执",说一切法无自性,是般若会上毕竟空的道理(以上释二十至二十四颂)。次第二大段释唯识性,指出诸法实相由远离遍计所执的实我实法所显(所谓二空),在佛不增,在凡不减,是不生不灭、常恒不变的真如性,也就是唯识的"真实性"(此释第二十五颂)。后第三大段释唯识位。为辨有能力悟入唯识相、唯识性的人,在悟入过程中经历的阶段及渐次悟入的方便。依实践所证之次弟,分为资粮、加行、通达、修习和究竟五位,前四位为行,后一位为果,最末详释佛陀通过舍弃"两种粗重"使烦恼转成菩提,生死转成涅槃的妙果殊胜功德。附释身土、能变的关系以及见、相分的异同,而说明本论但言唯识的重要意义作结论(以上释第二十六至三十颂)。 本书沿用了护法的释论,释文所牒的《三十论》颂文,也采用护法一系的论本,个别地方和他家的论本在文句上有很大出入,如另有一颂说明唯识性是护法论本的独有。论的首尾有序颂和结颂,都是护法释论原有的。本论释《三十论》的大段区分,是依《华手经·求法品》,用相、性、位三分,此是护法释论的原式。这三分解释,显示了《三十论》里的唯识义理明净极成。 本书的注疏有圆测《疏》十卷,普光《钞》八卷,慧观《疏》四卷,玄范《疏》十卷,义寂《未详决》三卷,这些与窥基《述记》合称六家。奘门新罗一系道证曾采集六家之说而折衷于圆测,著《要集》十四卷(以上各家之书已佚)。其后太贤又集基、测两《疏》,《枢要》、《要集》两要,著《学记》八卷。但在窥基门下的慧沼,则极力发扬师说,著《了义灯》七卷详破圆测、道证之说。 本论研究在中唐以后渐衰,五代时著述散佚,宋、元罕见撰述。到了明代有明昱撰《俗诠》十卷,清代智素辑《音响补遗》十卷。近代欧阳渐撰《唯识讲义》三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