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题班会是辅导员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会效果好,能起到思想交流、文化传承的作用,通过认真组织和筹划,我们召开了"勿忘初心,砥砺前行"党的十九大主题班会,并对班会进行总结。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主题班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开放、善于表现、视野开阔、创造性强的特点,其自我意识强、喜欢捕捉新思想、新潮流,在知识获取、理想信念、能力培养上有较强的自主性。结合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需要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能动性。 一、班会主题思路设计 首先需要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其次,对知识进行概括总结,然后将每个知识进行串联,确定思路,形成班会的内容:1.全国代表大会简介及重要意义;2.从十八届一中全会到七中全会重点回顾;3.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内容精解。 二、确定班会理念和目标 1.班会理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示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这次的会议是我党在关键的时间节点的历史时刻召开的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是伟大盛会,他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健康前行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明确主题是"勿忘初心,砥砺前行"——回顾过去,挑战未来。2.班会目标:认知目标,通过主题班会,深刻学习十九大知识,发掘自己的潜能;能力目标,通过各种活动,锻炼学生沟通能力、自我表达能力、ppt制作能力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爱国爱党爱校思想。3.班会重点:通过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概括总结自己所要掌握的知识,完整立体地学习十九大知识且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难点: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参与度积极性不高,需要创新班会。 三、班会流程 1.先组织队长和班长、团支书系统地学习十九大知识,并进行理论分析讲解,让班干有明确的知识构架。2.培养班干,征集学生设计方案,辅导员进行修改,为确保活动有效进行,前期要通过QQ、微信等形式强调学生对十九大知识的学习。根据班级人数180人,分6组,优秀小组进行奖励。为确保活动参与度,除第七环节外,其他每轮参赛代表不得重复。(1)第一环节——考试环节,十九大知识考核:全员参与,知识内容涵盖全面,前期通过班委改成绩,统计得分作为小组的基础分。(2)第二环节——历史回顾,有奖竞猜:每小组选出第一轮代表5人,知识内容分别是党代会全称、看图猜第一次党代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历届党代会的时间地点变化,前三名得分。(3)第三环节——信息搜集能力,十九大会场简介:每小组选出第二轮代表5人,由学生网上搜集资料,来一场调查成果汇报,考验小组信息时代数据收集能力,6组PK,看哪个小组提供的报告会的数据更准确,比如十九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参会人数、十九大报告字数,会场布置,根据数据加分,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4)第四个环节——考记忆力,历届党章修改:各组选出第三轮代表1人,将第一次到十八次党代会的党章的修改内容提供给学生,给予10分钟背诵时间,现场默写,答对多者加分。(5)第五环节——我来讲,十九大党章修改:各组选出第四轮代表1人,PPT汇报5分钟,评委根据汇报情况给基础分,学生投票算加分,现场用手机发起投票,谁得分高谁获胜。(6)第六环节——看表演,猜十个方面历史性成就:现场由班委分十组进行表演,每场表演2分钟,各组选出第五轮代表2名代表,抢答,答对加分,打错扣分。(7)第七环节—— 演讲比赛,我的十九大:演讲形式不限定,参与人员不限,内容可创新,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所有比赛中,得分最多的一个环节。(8)第八环节——你问我答,十九大知识:各组选出第六轮代表3名代表,由硬币决定正反方,正方提问反方回答,答对后,反方提问正方答,直到一方无法回答,答对加分。胜利三组加分。(9)第九环节——点题,升华主题:邀请专业老师再次讲解十九大知识的重要性,讲解中国发展的来之不易,讲解未来大学生的使命,让更多的学生加入党组织,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最后,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强化学习效果。 四、班会效果 通过班会学生深刻、系统地学习党的十九大知识,并从知识中汲取营养,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学生反馈将思政课程与班级活动相结合,内容不沉闷,凭借自己努力获得奖励很开心。若辅导员个人专业知识不足,可利用学校资源,邀请高校教师参与活动。 不足:1.因活动内容较多,时间过长,学生略显疲惫,考虑分两期。2.各个过程的环节衔接不够紧凑,因人员身兼多职导致人员对接不上。3.为确保活动保密性,未提前彩排,未能及时发现问题。 【参考文献】 [1]秦記洪.论"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广西社会科学,2013(06). [2]关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多维解读[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06). [3]过磊.信自己,信未来-主题班会设计案例[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03):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