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网友爆料称,广东海洋大学有同学向学校教务处反映老师考前给学生划重点,希望能杜绝这种情况。对此,学校回应称,禁止老师给学生划考试重点的要求早已有之。 不惟上述高校,许多高校都有类似的禁止考前划重点的规定,但现实中的确有老师在临考前给学生或直接或间接地划重点。客观来看,对于某些教学信息量大、课时有限的课程而言,如果平时讲授时面面俱到,那么考前如果不划重点,很有可能导致许多学生考试时抓不住重点,使得学生考试成绩大面积降低。有人称,"大学课程基本上一门课就是一本几百页的书,上课老师都会过一遍,具体考试不划重点的话真没办法考"。显然,对于这种动辄几百页的学习内容而言,如果平时讲授时只是面面俱到地"过一遍",除非是天赋异禀的神童,否则很难考出理想成绩。就此而言,考前划重点,的确事出有因,不宜一概"棒杀"。 但也应当看到,这种考前划重点的做法,对于出勤率不同、认真听讲程度不同的学生而言,也可能会带来不应有的"赏罚不分明"的结果。平时认真听讲和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最终被"一视同仁",几乎又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虽然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单从考试的角度而言,的确会挫伤那些平时认真听讲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违教育公平。有人称,"我认认真真上了一学期的课,认认真真记笔记,结果到了期末,老师把95%的考试内容都说了,一考试都是八九十,自己辛苦一学期,别人考前背两天,凭什么啊"。从这个角度来看,考前划重点的做法又会把那些平时认真听讲、认真学习的学生的努力泯灭于无形。 在我看来,考试的目的,一是检验学生学习的真实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做出切合实际的区分;二是督促学生通过考试来总结经验、反思不足。如何更有效地做到这些,发挥出考试的积极作用?答案可能有很多,但考前划不划重点,恐怕都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平时的课该怎么上?课程考试该怎么考? 一是平时讲授要突出重点。对于内容庞杂、信息量大、知识点多的课程而言,不妨在平时的讲授过程中,有重点地而非面面俱到地讲解,把课程学习和考核重点化整为零,分散到每一周每一堂课的讲解过程中,而非临考前一股脑儿地把重点"端"给学生。其实,在平时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本来就应该这么做,可有的老师淡化了重难点讲解的意识。如果平时重点讲到位,考试时的出题依据主要就是平时讲授的重点,那认真听讲的学生平时就能把握住学习重点,考试时自然就能胸有成足,不会手足无措。而对于少部分平时不认真听讲的学生,自然会在更大程度上避免其钻"平时不努力,临考抓重点"的空子,有望考查出基本符合其学习素养和能力的真实结果。 二是改革考试模式。变"一考定终身"为"多考定终身"。考前划重点的一个基本前提是,平时不考,或者平时考的不计入课程总成绩。所以,考前划重点被异化为一种畸形的学习模式。要想改变这一点,发文禁止是一方面,改革考试模式或许是更重要的另一方面。 比如,笔者所在学校规定,对于选修课,取消一次性期末考试,采用"3次平时测试+3次平时作业+平时出勤"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从笔者所上的一门选修课的两轮推行情况来看,效果很好。学生平时上课,除个别学生因病偶尔请假外,几乎堂堂课都呈现出全勤的上课格局,而且大都能做到认真听讲。反思其中的原因,可能与讲授内容符合学生的"口味"有关,也可能与这种新考核模式有关。16周的课,大概平均5周就针对所学的内容来一次及时检测,辅以相应的课后作业和出勤考核,且都关乎其最终的总成绩,没有人敢怠慢。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老师要扣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不断充实完善教学内容,总结改进教学方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使学生愿意听、喜欢听,听有所获,这可能才是平息考前划重点之争的根本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