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断续续把张爱玲的《半生缘》看完,在读的过程中感慨万千,读书的感受反反复复也写了不下三篇,可当真的读完,只剩三两声唏嘘。 听闻回忆十忆九伤,听闻爱情十有九悲。《半生缘》写了顾曼桢沉浮半生,从一个活泼善良,单纯感恩,独立自强的女子到受尽折磨,断了意志,为了孩子牺牲的行尸,再到解放后对生活再燃希望,宛如重生。一路走来,坎坎坷坷,终究是孤单半生。看了两个版本的结局,相比之下更喜欢旧版的中年相逢,两人终究释怀,理智犹存的放下彼此,虽然有很多政治色彩,新版的相逢呢?彼此见面又亲又抱,虽然可能是作者在为了末尾渲染全书悲凉凄惨的气氛,亦或难分难舍的感情,但我倒觉得既不符合他们两个人到中年的心理,也不符合沈世均对顾曼桢那并没有他们彼此想象的那么深厚的感情。当多年后相逢,一曲终了,她也终于告别了她半生漫长的等待。不得不感慨其实人有时候明明知道结果,却还是默默地等待,等待一场重逢,等待亲眼目睹,给自己一场心如死灰的交代。所以如果终究错过,上天能让你快点儿与他/她重逢,不必埋怨,应该感激时间待你不曾刻薄。早点相逢,早点告别,早点去走下一段路。 本来对曼璐,曼璐母亲,祝鸿才都是满腹愤恨,正是因为母亲的愚昧,姐姐的自私和祝鸿才的贪婪与无赖才使得曼桢走向绝境,但最后却因曼桢的一句她"到现在,我才能客观地看待姐姐""理论上我应该觉得快心,可我后来想想,并不太恨他,倒是恨我自己,因为他根本就是那样一个人"而释怀。 于曼桢而言,他们无疑都是侩子手,那么沈世均呢,他可否逃脱造成曼桢悲惨命运的追责?爱情是最好的救赎,也可以是最狠的刽子手。曼桢因为沈世均而可以奋起抗争一年多,只因为对他抱有幻想,却也在心灰意冷中低头嫁给了祝鸿才。 沈世均真的如曼桢所想会包容,怜惜她吗?这是不必细想的问题,他终究摆脱不了大家公子的身份地位的,身处家庭窘境的他固然喜欢曼桢,因为曼桢身上的那股迎难而上,不怕苦的精神,希望自己也能像她一样面对生活,但当他在家庭中处于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便开始沉浸在家族事业带来的成功中,放弃了当初说好的一起奋斗的誓言,并在上交辞呈后,以想要他们早点儿结婚为借口通知曼桢。当父亲打听曼桢的家庭时又欺瞒家人说曼桢没有姐姐,并要求曼桢以后不和其姐姐来往,以便他们能够顺利的结婚。实则不过是在逃避事实与责任,出于私心。几次三番因为豫瑾而和曼桢闹矛盾,甚至导致错过,说白了不过是因为不信任,竟认为曼桢毫无预兆的嫁给豫景完全合情合理。转头就和以前自己看不顺眼的小姐翠芝在一起并结了婚,这样的人能有多爱?!人到中年重逢之时又是那样的依依不舍为哪般! 曼桢心中的沈世均总是圣洁,包容,怜惜的,但事实如何每位读者都有不同的答案和感受还记得豆瓣上一位书友一针见血地点评:"说男人是孩子,不过是给男人一个台阶,总不能直接说十个有十个都是自私又懦弱吧,而女人呢,要么心甘情愿被骗得义无反顾,要么就是对人对己残忍至极,所以男人可恨可鄙,女人可怕可叹"。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自己爱错了人,做错了事,选错了路,无法弥补,我们无法和时间抵抗,说上一句"凭什么就这样过去",唯有一句"世均,我们回不去了",几多沧桑。 曼桢,一遇世均,一时情起,半生缘劫多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