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三国演义关云长单刀赴会主要内容概要及赏析


  "单刀赴会"(第66回)是《三国演义》中一个十分精采的片段,它有力地表现了关羽智勇双全的大将风度,历来脍炙人口。
  小说第66回,写孙权得知刘备吞并了益州,想起刘备当年作出的"取了西川,便还荆州"的承诺,即用张昭之计,命诸葛瑾去向刘备索还荆州。刘备与诸葛亮串演双簧,佯作答应先还长沙、零陵、桂阳三郡,把问题推给了镇守荆州的关羽。关羽心知是计,断然拒绝交割三郡; 孙权差官前往三郡赴任,又被关羽逐回。孙权大为愤怒,逼迫当初作保把荆州"借"给刘备的鲁肃想想办法。事关东吴的根本利益,鲁肃无奈,只得发个狠心,定下计策:"今屯兵于陆口,使人请关云长赴会。若云长肯来,以善言说之;如其不从,伏下刀斧手杀之。如彼不肯来,随即进兵,与决胜负,夺取荆州便了。"这样,情节一开始,就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冲突:东吴志在必得,关羽寸步不让,为双方会见设置了严峻的背景。面对东吴摆下的"鸿门宴",关羽将何以处之?
  紧接着,文章分三个层次描写了这次会见的过程,逐步深入地揭示了关羽的精神风貌。
  第一层,写关羽赴会前的准备。面对鲁肃派来的使者,他极为爽快地答应赴会。作为一个久经沙场、熟悉韬略的大将,他对东吴的计谋自然是洞若观火;而作为一个心高气傲、威名显赫的英雄,他极为看重自己的名声,对这样的会见又不能采取回避态度:"吾若不往,道吾怯矣。"所以,他不仅决定前往,而且打算"来日独驾小舟,只用亲随十余人,单刀赴会,看鲁肃如何近我!"寥寥数语,表现了关羽的高度自信。其子关平指出东吴必无好意,劝他不去,他却毫不在意地说:"吾于千枪万刃之中,矢石交攻之际,匹马纵横,如入无人之境,岂忧江东群鼠乎!"把英才济济的东吴将领称作"江东群鼠",这种对对手的极度蔑视,既是关羽英雄气概的自然流露,也蕴含着他后来大意失荆州的悲剧种子。经过谋士马良的劝谏,关羽这才考虑作些准备,命关平选快船十只在江上接应。与此同时,东吴方面也作了充分准备,大将吕蒙向鲁肃建议:"彼带军马来,某与甘宁各人领一军伏于岸侧,放炮为号,准备厮杀;如无军来,只于庭后伏刀斧手五十人,就筵间杀之。"这杀气腾腾的布置,使长江两岸战云密布,形成剑拔弩张之势。
  第二层,写关羽与鲁肃在筵会上的交锋。次日,关羽果然单刀赴会来了。只见他青巾绿袍,潇洒自如,身旁是捧着大刀的周仓,身后是挎着腰刀的八九个关西大汉,好一个既勇武又儒雅的大将! 在这充满杀机的环境里,他从容不迫,谈笑自若;而作为东道主的鲁肃,却被他的凛凛威风所震慑,始而"惊疑",继而"不敢仰视",显得局促不安。两相对照,更衬托出关羽那盖世英雄的风采。
  酒至半酣,鲁肃提起了归还荆州之事。应该说,在这个问题上,刘备集团确实是有些理亏的,关羽赴会前也肯定考虑过这一点。作为刘备集团的重要成员,镇守荆州的主将,他不仅不想让出任何地盘,而且想由本集团来统一天下。然而,刘备确实向孙权"借"过荆州,他对此无法否认,又想尽可能维护本集团的利益,只好尽量采取推托的战术。鲁肃质问:"今西川已得,而荆州未还,得毋失信乎?"关羽就用"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来搪塞。鲁肃不肯放松,又追溯了当初"借"荆州的原因,指出:"今已得益州,则荆州自应见还;乃皇叔但肯先割三郡,而君侯又不从,恐于理上说不去。"这个问题很不好回答,关羽干脆避开,来个以攻为守:"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岂得徒劳而无尺土相资?今足下复来索地耶?"这话虽然也有一定道理,但毕竟不能解答为何"借"了荆州却不归还的问题。鲁肃立即加以反驳,指出:"皇叔愆德隳好,已得西川,又占荆州,贪而背义,恐为天下所耻笑。"关羽又推托道:"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这位耿直而矜持的勇将此刻不得不如此回答,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要守信用就得削弱刘备集团的实力,而若不还荆州就只好回避信用问题,叫这位信义素著的英雄怎么办呢?鲁肃抓住不放,指出:"某闻君侯与皇叔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即君侯也,何得推托乎?"这话更使关羽尴尬,因为他在拒绝诸葛瑾时就说过:"吾与吾兄桃园结义,誓共匡扶汉室……虽吾兄有书来,我却只不还。"现在,他又怎么好回答鲁肃呢?总之,在这一场唇枪舌剑的辩论中,关羽不得不处于守势,但他仍然保持着睥睨一切的英雄气概,力图在精神上制约对方,维护刘备集团的利益。此时此地,确实够难为他的了。
  第三层,写关羽挟持鲁肃,安然返回。正当关羽感到鲁肃的追问难于应付时,忠心耿耿的周仓在阶下厉声叫道:"天下土地,惟有德者居之。岂独是汝东吴当有耶?"这叫声暂时转移了鲁肃的视线,正合关羽之意。他趁机夺过周仓手中的大刀,假意呵斥道:"此国家之事,汝何敢多言! 可速去!"周仓会意,连忙到江边招动红旗。早已作好准备的关平看见信号,立即率领船队直驶江东。这时,情节突起波澜:关羽佯装酒醉,右手提刀,左手拉住鲁肃,来到江边。这一突如其来的行动,充分表现了关羽的机警和谋略,使他立即摆脱了被动的局面,牢牢掌握了主动权;这一行动,使鲁肃成了关羽手中的人质,吓得他魂不附体;这一行动,也实在大出东吴诸将的意外,他们想冲上前去,又怕伤了鲁肃,只好眼睁睁地看着关羽一步步离去,预定的计划全部化为泡影。关羽到了船边才放开鲁肃,以胜利者的姿态向鲁肃道别,然后乘风破浪而去。这时,他的心情该是多么喜悦呵!
  这一篇章,集中刻画了关羽高傲自负、倜傥不群、有勇有谋、敢作敢为的性格。他那以匡扶汉家天下为己任的雄心壮志,他那坚持维护刘备集团利益、虽然不无狭隘但却十分忠贞的品格,他那随机应变、控制局势的本领,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篇章,使关羽这个《三国演义》武将形象系列中独一无二的英雄形象显得更加丰满和完整。从此,"单刀赴会"便成了千古传颂的壮举,成为人们景仰和效法的榜样。
  综观《三国演义》全书,作者为塑造关羽这个艺术典型,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情节。这些情节,不仅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且在艺术处理上各具特色。就本篇而言,作者始终着力于表现关羽那高度自信、压倒一切的豪迈气概。毛宗岗曾将这一篇章与"千里走单骑"加以对照,大加称赞道:"关公之别曹操,妙在不劳他送,关公之别鲁肃,又妙在偏要他送; 前日之五关斩将,妙在拦挡不住,今日之扁舟江上,又妙在无人拦挡;前日之独行千里,妙在来得明白,去得明白,今日之单刀赴会,又妙在来得轩昂,去得轩昂。"(第66回回评)
网站目录投稿:翠荷